望岳谈丨“能踢能学” !历城二中女足的夺冠“秘籍”

大众日报记者 段婷婷

2023-08-03 11:03:4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段婷婷

2023年7月29日凌晨,第27届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女子组决赛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上演,代表中国出战的济南历城二中女足以2:1战胜对手夺得冠军。这是中国球队时隔16年再次获得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也是历城二中女足在这项有着50多年历史的赛事上首次勇夺桂冠。

七战七捷!面对世界顶尖中学生足球队,历城二中女足展现出了空前的实力与气势。

这群平均年龄十七岁的小将,为何能在世界大赛中大放异彩。她们踢出国门,走向世界,“能踢能学”的秘诀有哪些?

记者采访了历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历城第二中学校长李新生,历城区教育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许鹏,历城二中女足主教练姚波,揭秘世界冠军背后的“武功秘籍”。

首先,发展校园足球要考虑孩子出路在何方的问题,“体教融合”战略给出了一条路径。

想发展校园足球,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孩子出路。足球是一条小众道路,而体教融合更好地打破了学生和家长对于未来的担忧。

体教融合就意味着体育和文化课,一个都不能少。在历城二中,体育生不搞特殊,上课全部跟随普通班,训练则利用课余加晚自习时间。在学校,体育生看不出来是体育生。这就避免了功利化,孩子可以真正根据兴趣爱好来选择未来道路。2023年高考,历城二中女子足球队有11人分别被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录取。其中,队长谢悦然就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

当然,球员也可以选择职业道路。省市教育体育行政部门从校园足球国家层面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打通职业球队与校园的通道,2021年历城二中与山东省足管中心合作,共建“山东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实现了双向选择,目前9人入选国家少年集训队,2人入选国家青年女子集训队。同时,与济南市体校合作,携手培养优秀男篮高中、初中后备人才和女足初中后备人才,高中男篮和初中女足在省市各级比赛中多次夺冠。

其次,发展校园足球要解决后备人才从哪里来的问题,“幼小初高”一体化培养给出了一种答案。

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历城区成立了全国首个县区级校园足球办公室,以历城二中为龙头,搭建幼、小、初、高各学段“一条龙式”的人才培养链条,现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1所、特色幼儿园7所。

不仅从年龄上形成了梯度,在层次上也从普及到精英全面展开。幼儿园阶段以培养兴趣为主,小学阶段就开始重点培养。历城区有50余所学校常年坚持开展足球课、足球社团、足球队训练、校园足球特色活动。与此同时,确定6所重点培育学校,打造专业团队,梯队衔接效果初显。以历城二中女足为例,队员大多数都是通过这种方式选拔上来的。

第三,发展校园足球要探索足球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育人为先、“勤志文化”给出了一种选择。

“这是一支非常有纪律的球队——她们的自律不只是体现在球场上,还体现在球场外,比如餐厅里、大巴上。”这是摩洛哥一支职业女足球队执教教练对历城二中女足的评价。引来外国教练点赞,这与历城二中“勤志文化”的影响分不开。

对于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育人”。历城二中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队员们进行培养,即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训练习惯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女足队员,不论身在何处都以队服为美,饭后的餐桌干干净净;比赛、训练时的鞋子、外套和背包,摆放富有美感,外出比赛离开宾馆房间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样子。把二中的‘勤志’精神落在实处,这就是历城二中女足组建至今也传承至今的‘队魂’。”规范管理,育人为先,打造素质全面的足球人才,这是李新生认为足球人才该有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第四,发展校园足球要解决后方保障如何处理的问题,政府重视,搭建全方位的顶配优质服务平台给出了一种可能。

历城区打通区域内小初高升学绿色通道,确保优秀队员优先到足球试点校入学。为男、女足配备了11人的教练员专业团队,并举全区之力解决教练员编制及家属工作、子女入学等各种后顾之忧,同时聘请山东省运动康复研究中心大夫为队医,定期为学生服务。配齐专项经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培训、比赛等各项活动顺利进行。

为了充实教练员、裁判队伍,历城区一方面大力向外招引人才,比如历城二中女足教练团队便是招引而来;同时整合区内各学段教练员、裁判员资源,通过培训、选拔,形成历城区校园足球人才库。目前全区在岗在编E级以上教练员27人,二级以上裁判员20人,外聘E级以上教练员36人,二级以上裁判员8人。

历城二中女足在2023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夺冠,是一个新的起点。目前,历城区校园足球整体框架体系已经搭建起来,随着下一步体系日渐完善,校园足球甚至体育教育都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部分学校冒尖的同时,各个学校、各个领域或将迎来百花齐放。

历城二中女足的夺冠“秘籍”,对各地加强改进体育教育,颇具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 李文智     签审: 吴永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