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丨“和如羹”:由多样性求共同价值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2023-09-26 10:07:0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周学泽

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9月26日至28日在山东济宁曲阜尼山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观察历届尼山论坛,多频词和词组,前边主要有“和而不同”“不同文明”“文明多样性”,后边则是“和谐世界”“共同价值”“命运共同体”,由“不同”求“同”,由“不同”求“和谐”,由“多样性”求“共同价值”,一直是论坛的主调。

文明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现实,也是基于不同地理环境长期发展形成的结果。根据有关统计,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五六千种语言,这是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呈现。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而且多样性将长期存在。文明的多样性常常表现为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差异。

尼山论坛为不同文明交流打开一扇窗口,目的是减少差异性造成的冲突,增加不同文明和平共处的可能。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肯定是看到了“不同”可能引发观念和行为的“冲突对抗”风险。“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在“不同”的基础上求“和”,这是承认“不同”客观存在的合理性,也是对“不同”的理解和尊重,为不同文明之间包容和并存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体现了孔子高远的眼界和宽阔的胸怀。

但孔子的“和而不同”,还有更深刻的含义:“不同”可以成为“和”的条件。“不同”才能互补,“不同”才会相互吸引相互需要,这种现象在经济社会等领域比比皆是,所谓“相反相成”。比如,青年男女婚恋的“幸福原则”,既追求相同的价值观,同时强调性格互补的重要性;贸易发展也是如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因为商品存在差异性,互相需求的动力更强,而且贸易发展初期就是不同货物之间的“易货”交易。

尼山论坛文明互鉴提出“和而不同”的目标,要善于从古人的话语中领会其真谛。“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同”有什么差异?包含什么意义?《国语·郑语》说得很明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就是说,意思是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

“不同”可以成为“和”的条件。《左传》昭共二十年载齐国晏婴的故事说得很直白:齐景公曰:“和与同异乎?”(晏子)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执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子说“同”和“和”“不一样”,然后两个比喻论证“同”和“和”的不同:一个比喻是做菜,“和”就好比是做羹汤,用水、醋、酱、盐、梅来煮,烹调鱼和肉,去掉鱼肉的腥味,使味道鲜美。五味调和,喝了以后,就非常舒坦。一个比喻是音乐,“和”又如同演奏音乐一样,由各种声音组成,那音调、节奏、清浊、刚柔等互相配合,非常优美,听了以后,使人舒畅,这才是“和”。

不但如此,晏子特别指出:如果是“水加水”,怎么能好喝?或者是“一个乐器一个调”,怎么能好听?因此,如果总是一样的东西,反而不好。从这里可以看出,晏子是懂辩证法,他的意思是“同未必和,不同则可以和”,可以以“不同”实现“政通人和”,这使我们对孔子的“和而不同”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晏子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他能恰到好处地处理各种关系,成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

晏子的论述给我们启发:一是“同”和“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是“不同”可以成为“和”的要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尼山论坛强调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具有现实意义。

在历史和现实中,“和而不同”思想在促进人类和平共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会越来越重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政治的价值核心,是国家治理的目的。“和”作为以仁爱为基础延伸出来的思想,重在解决国家内部关系,解决国与国的争端。

“和而不同”的思想被运用到新中国外交实践中。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也为世界各国的和平共处提供东方智慧。

让“不同”之间避免冲突,走向“和”,需要相互走近,增加交流增强互信。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就是让文明多样背景下的各国坐在一起谈话,实现晏子所说的“和如羹”和音乐合奏,彼此的观点可能不同,但不妨碍相互包容和欣赏。

让“不同”之间避免冲突,走向“和”,需要更广泛交流。不同文明之间最好的互动,就是用脚步丈量。据9月7日新华社参考消息报道,澳大利亚杰里·格雷在当地网站发表文章说:“我想我在中国的外国人圈子里是独一无二的。我几乎去过中国的每一个省和地区,但这并非是我独一无二的根本所在。真正让我独一无二的是,我在中国骑行了3万多公里,而且没有走高速公路,全是地区小路。我与妻子看到了乡村城镇的进步,那些没有亲眼目睹中国乡村地区极其有益的重大变化的人,几乎难以理解中国20年来取得的成就。正是这种经历,让我们夫妻在外国人圈子里独一无二,也让我们成为中国和执政的共产党的热心支持者。”

杰里·格雷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作出了对今日中国公允的评价,这为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一个好样本。尼山论坛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它让人们身体走近、心灵相知,让“相知无远近,万里可为邻”有了更多可能。

责任编辑: 蔡继钗     签审: 吴永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