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丨“石热入济”:都市圈绿色低碳发展的经典示范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2023-11-17 10:04:3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周学泽

11月15日0点,山东济南正式启动集中供暖。泰安石横电厂的高温水通过“石热入济”长输管线,跨越“80公里”温暖济南主城区。石热入济项目一期也成为国内“管网最长、管径最大、难点最多、工期最短”,创下四个全国第一的城市长距离输送供热项目。

(图源:济南日报)

“石热入济”,是济南都市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经典示范。济南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世英表示,石热入济一期项目是本市以“绿色”为底、“低碳”为笔的一次高质量发展探索,总供热能力约3500万平方米,今冬采暖季将供暖约400万平方米,相当于2台100吨/时锅炉的供热能力。今年1月印发的《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加快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按照“先立后破”原则,在确保电力、热力接续供应前提下,有序推进低效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优化电力结构,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石热入济”,是将泰安石横电厂的余热引入济南,实现了对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正是贯彻落实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具体行动。

绿色低碳高质量体现为余热利用和能源节约。“石热入济”,因为是“余热”利用,比单烧锅炉要节约很多煤炭。根据专家计算,我国集中供热能耗平均在 20 至 25 公斤标煤/平方米,“今冬采暖季将供暖约400万平方米”,意味着一个冬天至少可以节约400万×20 公斤标准煤,即8万吨煤,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绿色低碳高质量体现为资源高效整合。我省三年行动计划指出:深入实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半径,编制实施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优化整合产业、科教、文旅、生态资源,加快济淄、济泰同城化发展,推进济德、济聊、济滨一体化发展。今年年初,济南市“项目突破年”工作动员大会上印发的《济南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到,实施外热入济项目,推动济南都市圈供热一体化。

山东处于我国北方,冬季比较寒冷,供暖任务艰巨。根据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这意味着届时全省将有7千万人生活在城市中,像济南和青岛都是特大城市,常住人口都超过1千万,用热负荷不断增加,保持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保证供暖是一场“硬仗”。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为资源整合提供了条件。人口向城市聚集,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就有了“集约”化发展的条件。“集约”,集是集中,约是简约、节约,本质是“经济高效”。像城市供电供水供暖,如果是分散居住,管网需要向不同方向延伸,建设成本很高,而在城镇化背景下,因为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即使前期投入较大,但从整体看,从长远看,也依然符合经济学原则。像这次“石热入济”,管网长达80公里,一次性投入不菲,但长期受益,对石横和济南都是双赢。石横不但生产余热得到消化,而且余热还变成有价值的商品,能带来经济效益,即使未来扩大生产规模,余热增多,但背靠济南这样的特大城市,也不愁消化;从济南来看,群众的供暖得到保障,生活幸福指数提高。

利用余热供暖,济南都市圈不断探索。2019年8月,《淄博市全域融合供热专项规划(2018-2035)》发布,该项目被正式列为淄博市部分城区主力热源。自此企地携手、优势互补迈出实质性步伐。2020年,齐鲁石化投资1.3亿元的山东中豪能源公司供热首站建设完成。当年11月3日,热电厂机组余热正式作为供暖热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区居民家中,到2021年3月20日停运,实现安全供暖138天,高质量完成了民生供暖任务。

(图源:济南日报)

2022年11月,驻地在济南市莱芜区的山东泰山钢铁集团,高炉、转炉在生产中产生的余热,正通过四个余热供热站实现有效回收,向周边200万平方米、20多个村庄社区供暖,这个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近3万吨。

今年10月,聊热入济长距离供热工程勘察招标公告公布,该供热管网起点为郝集电厂,途经聊城市茌平区、德州市齐河县、济南市长清区,终点为长清区文昌街道窑头村西北侧,总长度约40.8公里。11月13日,山东省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又发布聊热入济穿黄隧道工程项目监理招标公告。“聊热入济”之后,济南将于2025年采暖季形成供热能力7000万平方米,可替代主城区“十四五”关停并转燃煤热电厂,实现全域内供热管网互联互通。

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必须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得确保电、水、热这些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供给有力。济南都市圈“研究实施‘莱热入泰’“外热入济”等供热管网项目作为建设现代化济南都市圈的重要举措,而且进入了市政府工作报告,优化整合产业资源和居民生活对接,为都市圈一体化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支撑。从这个角度说,资源整合又为都市圈发展提供了“粘合剂”。

责任编辑: 李文智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