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美丽宜居,亿万人共同的美好愿景
大众日报记者 孙秀岭
2020-07-13 05:58:3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乡村是中国人的根。千百年来,一幅幅恬淡静谧、优美宜人的田园图景,印刻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里。在全面小康即将实现、乡村振兴号角全面吹响的今天,乡村人更加盼美丽、盼宜居,城里人更加念山水、念乡愁。可以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激荡在广袤乡土大地上最为感动人心的梦想,是回旋在亿万农民心中的深切期盼,更是亿万人同心、同向、同力、同求的美好愿景。
美丽宜居,是一个长期目标;更美丽、更宜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日拱一卒,日进一寸,久久为功,为一个亿万人共同的美好愿景而多一些耐心,是值得的。
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民大省。一亿多人口当中,一半以上居住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没有乡村的美丽宜居,难以想象。近年来,山东的乡土大地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一点生于山东、生活于山东、关心山东的人们,都有切身体会——比如,旱厕改成了水冲,村里装上了路灯,街巷种起多彩花朵——这些变化,不少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以至于越来越习以为常。
推进乡村振兴,聚焦聚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充分尊重和顺应群众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精准发力,稳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这是一项多么令人振奋的民生事业、民心事业。
时代列车滚滚向前,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这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历史大逻辑。顺应乡村新变化,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不仅要让农村绿起来、美起来,也要求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宜居,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统筹谋划、综合施策、精准发展,让美丽宜居这个“愿景”走进现实,这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现实路径。
让“愿景”走进现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美丽宜居,是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让农民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愿景”走进现实,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群众之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伟力,“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都反复证明了这个道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群众的创造积极性激发汇聚,让各种创新活力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竞相迸发,就是“众人拾柴”的强大力量。
让“愿景”走进现实,是对能力、定力、耐心、勇气、智慧的考验。“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省不同地方乡村的风俗不同、生态多样、面貌差异较大,在产业基础、村庄建设等方面也不一样,不同村庄的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各有侧重。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不管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实践,都需要统筹运用好自然规律、市场规律、乡村建设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统筹协调、政策集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稳妥推进。
让“愿景”走进现实,要注重统筹协调。统筹协调是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论,是谋划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方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既要科学把握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以自然生态、历史人文为纽带,与新型城镇化有序衔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也要科学把握当前与长远,科学把握“三生三美”融合发展,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七改”、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等工作统筹起来,把资金、资源、公共基础设施整合起来,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托起美丽宜居共同美好愿景,创造出乡村振兴更加美好的明天,呼唤更多智慧涌流、信心累积、路径探索,呼唤更多建设性解决方案、前瞻性预判,呼唤更多正能量和建设者。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秀岭 报道)
责任编辑: 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