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切中哪些要害?
大众日报记者 崔凯铭
2022-04-26 17:33:4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贺洋
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明确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目标和举措。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部署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建设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
打破地方小循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涉及我国经济发展制度规则、流通体系、要素配置、商品和服务市场、市场监管等领域的全面变革,应全面、准确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涵。
打破地方小循环,推动竞争机制的转变。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内,地方政府间竞争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随着地方保护主义的日趋强化,国民经济大循环内形成了各种封闭和半封闭的小循环,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低下。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全要素增长率持续下滑。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旨在打破各种地方小循环,推动地方政府间竞争、区域间竞争转向企业间竞争、境内统一大市场与境外市场的竞争,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在红利。
畅通要素流动、消除主体歧视,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完善基础制度、建设要素市场、健全市场监管规则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制度规则不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限制了经济发展活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在全国统一的制度规则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要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也要消除国企和民企、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大平台和小企业等不同类型市场主体在要素配置端的歧视,充分释放市场竞争活力。
推进国内大市场深化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市场规模扩大产生的经济要素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国际经验看,19世纪下半叶美国、德国等西方强国在崛起进程中均依托国内市场统一推动经济由弱转强。大规模市场能够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资源,实现规模效应红利的最大化。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依托的专精特新等“卡脖子”技术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大规模市场的支撑。
立足我国发展阶段性新特征,进一步丰富宏观经济管理内涵。经济发展既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需要高质量建设市场,释放一切经济发展红利。源自西方的宏观经济管理着眼于如何利用好市场,忽略了如何高质量建设市场。这既与西方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关,也受限于西方国家在推动市场深层次建设中的政治体制约束。当前,我国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存在的不足恰恰也是进一步挖掘经济潜在增长空间的重要领域,即所谓的“发展赤字”。未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与传统宏观调控手段并行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双支柱”,同时还能提高后者的效率。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意见》明确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新发展阶段、新环境条件下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对短中期新挑战和国内外新变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关键阶段。一方面,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调整,传统的国际经济大循环逐步转向区域循环、国内循环,国内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国内市场既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盘,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筹码”。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在诸多领域的统一性不足愈发成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障碍。当前急需通过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扩大国内大循环的深度、广度和对外辐射度,提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目前,受疫情反复和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影响,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大,经济发展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2021年底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打通经济循环梗阻、改善营商环境、推动科技创新等举措,能够进一步提升经济循环的广度和深度,充分挖掘增长潜力。同时,市场规模的扩大还能够增强国民经济运行的韧性,提高面对国内外多重冲击的耐受力。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实现内部可循环,支撑并带动外循环,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大国博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争夺对更大规模市场的主导权。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融入欧美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分工体系,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的自主性、安全性也受到了影响。在近年逆全球化压力和疫情冲击下,经济效率和经济安全的再平衡成为各国发展战略调整的重点。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随着经济地位的持续提升,所面临的大国博弈环境、国际合作态势均发生重大变化。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我为主、面向全球,将推动我国在全球经济合作中实现“反客为主”的角色转变,从更多地适应国际规则转向更多地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从更多地关注经济效率转向统筹经济效率与安全。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还将贡献全球化市场“中国份额”,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和最昂贵的公共物品。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俄乌冲突后,全球经济的裂痕进一步加深,全球和平发展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全球治理面临严重挑战。当前我国已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一方面能够为动荡的全球经济提供最为稀缺的“市场”资源,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形成全球经济新增长极;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中的影响力,为我国推进“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等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
立足我国发展阶段特征,重点处理好四对关系
此次《意见》的出台,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思路、重点举措和实施步骤进行了周密部署,其中有三大亮点:
一是破立结合。在“立新”上,加快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市场设施、要素和资源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以及市场监管等领域立规则、补短板,压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点;在“破旧”上,明确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如着力强化反垄断,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持续清理招标采购领域违反统一市场建设的规定和做法,全面破除阻碍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二是多措并举。《意见》直面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多年来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难点问题,提出一揽子“组合拳”举措,实现改革措施全覆盖。不仅关注制度规则层面的统一,同时关注政策执行、市场监管中的协同,注重改革举措落在实处。
三是分步推进。工作机制层面,探索研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南,动态发布问题清单,建立典型案例通报约谈和问题整改制度。区域推进层面,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选择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作为优先试点,先行积累经验后在全国推广。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立足我国发展阶段特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积极对标国内深化改革要求和对外高水平开放要求,有效回应市场关切,重点处理好四个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监管效能。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重点领域深化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处理好全国统一与地方差异的关系。作为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构成方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要致力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也要注重保护好地方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推进过程中,要统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重大战略的关系,避免形成区域间的市场分割。
处理好国际与国内的关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不是要忽略国际市场,而是通过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将国内市场作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基本盘,依托国内市场吸引全球商品和要素。在制定市场基础性制度规则时,既要立足我国国情,也要积极对标国际标准,建设高水平开放型国内统一大市场。
处理好目标与过程的关系。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诸多因素是在我国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破除的时候既不能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要求各地齐头并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系统性工程,实施过程中需避免层层加码、未立先破。需要做好推进过程中的预期管理和政策协同,避免改革政策执行中出现合成谬误。
(作者:贺洋,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崔凯铭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崔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