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行走的读书人

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

2020-01-05 19:00:27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00:00.00]
                                    

济南有一个昼夜相加至少16小时繁忙如初的十字路口,早晨七点不到便车水马龙,人来人去,直到夜晚十点人潮车流才会慢慢消去,还给属于星星和月亮的宁静。这个地方就是南北向历山路与东西向文化路的交叉口,居住在周边的人习惯地叫历山路口。在这里看各色人等可谓百花争艳,每个人的努力都写在脸上,每个人不同的行为举止,可能就是他一生的轨迹与缩影。

他,是几乎每到傍晚时分都能准时出现的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嘴里叼着一支香烟,经常是烧过的烟灰弯曲下垂,若即若离。春夏秋冬,始终头戴一顶灰白相间的鸭舌帽,古朴的老式眼镜被一根年代感很强的细绳固定在脖子上。肩背已经稀有的长带书包,至少五十年以前母亲曾经亲手给我缝过类似的书包。一手拿着书,另一只手不时翻书,还抽空换一支燃尽的香烟,一看就知道是一个老烟民。

至少在三年前,我遇见他,那天很热,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在争分夺秒与车流与红绿信号灯抢时间,他们汗流浃背,恨不得一秒也不等待。这时候,他出现在了焦躁的人群中,一如前述之模样,只顾低头看书,无问西东南北,似也不知天有多热。看着他从文化西路来,眼睛一直盯在书上,过历山路,目送他沿文化东路去,那个读书的背影犹如一股北风刮来,透心清凉,舒服了很多。以后的日子,这位行走的读书人像春夏秋冬自然地交替,有到得早的时候,也有来得晚的年份,有时被人关注,有时为人忽略,但总是行走四季,读书破卷。

有一天,见这位行走的读书人坐在路边的石凳上休息,就去搭讪,问起读书的事。他说自己年轻时在工厂做工,非常忙碌且辛苦,家庭负担重,没有多少闲钱买书,也没有时间读书。但是总有一个心愿放不下,就是等自己有了闲钱,一定先买一些书,等自己有了闲工夫,一定会把自己想读的书一本一本地读完。前些年,他退休了,孩子们也长大各自成家,有闲工夫,也有了些许的闲钱,于是开始买书。当年见着同事和朋友如痴如醉地读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又听读者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议论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好生羡慕,于是,他买的第一本书就是去中山公园旧书市场淘的《雪山飞狐》。看了一遍不过瘾又看一遍,买了一本又买了第二本,第三本,如今不仅集齐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每本至少读了三遍,而且把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及其他武侠小说作者的书也凑得差不多了。家里的三间小房,其中一间专门用来存放书籍,有了梦寐以求的书房。最后,这位行走的读书人给了我一个堪称经典的结束:你们读书人是为了有用才读书,我读书就是找乐,哪天不想读了,就把这些书送到老家去,让老家的孩子们接着读,我就去种地。

这是我喜欢的一种体验,自己的兴趣是坚持读书的原动力,很多时候与有用或无用没有关系。这位行走的读书人说自己工作时也读了一些相关书籍,都是技术性的,属于必读书,只适于自己的工作范围,那叫读书致用。最好的读书就是闲来无事,或者忙里偷闲,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他说自己现在的状态就属于闲来无事读闲书,不是神仙胜似神仙,这才叫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别说,老人家还真有让人感同身受的体会,的确,读书致用与享受读书既是两种读书方式,也是读书的两种体会。这真是活脱脱一个王国维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现代读书版,望尽天涯路,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历山路口。

当读书成为我们身边的稀缺资源,每一个与读书有关的细节都会格外引人关注。这位行走的读书人成为一道风景,证明流传有序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依然影响着人的思维。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习惯,我倒觉得读书更是生活,像这位行走的读书人,他就是这样读书过日子的,如他手指间的香烟渺渺,随风来,跟雨去,归于自然。(来源: 大众日报丰收版 作者:许志杰)

责任编辑: 高翔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