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论坛|日本核污水排海威胁全人类安全

大众日报记者 马章安

2022-08-18 06:39:4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国际原子能机构结束首次日本核污水排放计划实地调查

2月1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调查小组在日本福岛核电站进行实地调查。

国际原子能机构调查小组2月18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线上记者会,介绍该小组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放计划的首次实地调查情况。应日方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调查小组14日开始走访日本经济产业省以及东京电力公司等,15日、16日前往福岛第一核电站现场调查,至18日完成首次实地调查。调查小组一行包括来自中国和韩国等15个国家的15名专家。新华社/美联

【内容提要】

2022年8月18日,大众日报6版(时事)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祥的署名评论《日本核污水排海威胁全人类安全》,文章说——

中国代表近日在纽约出席《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十次审议大会时强调,日本政府应认真回应周边邻国与国际社会对福岛核污染水处置问题的正当关切,同利益攸关方和有关国际机构充分协商,寻找核污染水的妥善处置办法。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中含有铯、锶、氚等多种放射性物质,东京电力公司一方面对外诡辩,通过“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的过滤设备,能够过滤掉氚以外的铯等62种放射性物质,另一方面又承认经“多核素去除设备”处理的核污染水有70%以上不符合排放标准。很显然,在日本政府的纵容和包庇下,东京电力公司从福岛核事故之初的瞒报堆芯熔毁开始,以及此后的各种瞒报漏报,早已没有任何“核信用”。在过滤技术不过关且缺乏信用的情况下,表明排放的核污水并未有效消除其中的放射性物质;加之稀释排放只是降低了污染物的浓度,排放的有害物质总量并没有丝毫减少。日本“过滤稀释”后向海洋排放的核污水,势必对全球海洋造成前所未有的污染并影响全球海洋产业的安全与发展,威胁相关国家沿岸民众生命安全和健康。

多年来,国际社会正就努力解决包括环境治理、气候变化等在内的全球性问题展开积极合作,日本作出向海洋排放核污水的决定,显然与这一全球治理方向背道而驰。日本的行为将严重违反相关国际法的规定,并严重冲击全球海洋环境治理秩序。

日本核污水排海威胁全人类安全

□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祥

中国代表近日在纽约出席《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十次审议大会时强调,日本政府应认真回应周边邻国与国际社会对福岛核污染水处置问题的正当关切,同利益攸关方和有关国际机构充分协商,寻找核污染水的妥善处置办法。

2021年4月,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不顾当地民众和国际社会的担忧,执意作出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中积存的百万吨核污水排入太平洋的决定。核污水排海计划虽然饱受国内外强烈反对,日本政府却依然以我行我素的态度支持并积极推进。2022年4月,东京电力公司开始对核污水排放海底隧道排水口进行施工,预计明年4月完成相关工程。7月22日,日本监管机构原子能规制委员会召开会议,正式批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在明年将受损核电站处理过的放射性污水排入太平洋。日本政府在经过十多年谋划之后,最终作出这样一个让全世界为之“买单”的决策,日本势必在历史上再次成为人类的公敌。

日本加速蜕变为“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国家”

作为经济大国和发达国家,日本在过去数十年里善于通过环境问题对自我进行包装,为日本经济、国家名声和国家影响力带来诸多加分利好。然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不仅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问题,还震碎了日本精心打扮和伪装的环保先进国形象。自2011年以来,日本核污水处理及向太平洋排放方案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早在2011年4月5日,日本就已经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含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1.15万吨污水排入海洋,当时日本政府一方面声称核污水不会影响海洋环境,一方面强调“万不得已之举“求得国际社会的谅解。此后,福岛第一核电站又多次发生核污水渗入大海、核污染土不翼而飞等让包括日本民众在内的世界民众震惊和愤怒的问题。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中含有铯、锶、氚等多种放射性物质,东京电力公司一方面对外诡辩,通过“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的过滤设备,能够过滤掉氚以外的铯等62种放射性物质,另一方面又承认经“多核素去除设备”处理的核污染水有70%以上不符合排放标准。很显然,在日本政府的纵容和包庇下,东京电力公司从福岛核事故之初的瞒报堆芯熔毁开始,以及此后的各种瞒报漏报,早已没有任何“核信用”。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已经储存约130万吨核污水,且每天以140吨的速度增加。如此巨量的核污水,没有进行严格的净化处理,以“掩耳盗铃”式的稀释后排入海洋,这与20世纪酿成严重公害的“水俣病事件”有着十分相似的操作,存在巨大隐患。在过滤技术不过关且缺乏信用的情况下,表明排放的核污水并未有效消除其中的放射性物质;加之稀释排放只是降低了污染物的浓度,排放的有害物质总量并没有丝毫减少。日本“过滤稀释”后向海洋排放的核污水,势必对全球海洋造成前所未有的污染并影响全球海洋产业的安全与发展,威胁相关国家沿岸民众生命安全和健康。

国际社会应共同行动,坚决反对并阻止日本核污水排海

东京电力公司对外不断释放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声称福岛第一核电站面积有限,已无更多空地大量修建储水罐,现有的137万吨储存量将在今年秋季全部用完,因此不得不对核污水进行过滤、净化、稀释处理后排入海洋。然而,实际情况是日本政府的专家会议讨论过五种处理方法(蒸发、电解、注入地层、水泥固化掩埋、排入大海),最安全的方式是电解并过滤核污水产生氢和氧,只是日本政府选择了排放入海这一“费时最短、花费最少”的方案,打算将自身的风险转嫁给全世界。另外,福岛第一核电站的面积虽然有限,但核电站周边有大量土地因核泄漏而长久闲置,完全可以拓展至核电站外新建储水罐。

多年来,国际社会正就努力解决包括环境治理、气候变化等在内的全球性问题展开积极合作,日本作出向海洋排放核污水的决定,显然与这一全球治理方向背道而驰。日本的行为将严重违反相关国际法的规定,并严重冲击全球海洋环境治理秩序。

在当前国际社会未能就日本核污水向海洋排放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尤其是美国为一己之私,出于笼络日本充当“北约亚太化”急先锋的需要,一改对他国指指点点的态度,放任日本排放的核污水顺着洋流朝北美地区流去。相关国家应该团结起来,可依据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为代表的相关国际法规,将日本诉诸国际海洋法法庭,还可以在联合国大会或其他联合国机构提起动议。海洋是人类社会的“公共地”,不是哪一个国家可以任意倾倒有毒物质的“垃圾箱”。从长远来看,国际社会是时候应该构建一个区域海洋保护共同体,通过强化和完善相关的国际海洋治理法体系和治理机制,进而推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当务之急是,相关国家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采取行动,坚决反对并阻止日本核污水排海。

【相关链接】

日本要排福岛核污水入海,研究机构和国际社会如何看?

无视国内国际舆论的质疑和反对,日本政府4月13日召开有关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上百万吨核污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入大海,排放将于约2年后开始。

研究机构: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全球海域

分析人士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产生的核污水不同于一般核电站正常运营过程中排放的废水,部分福岛核污水接触过堆芯熔毁的核燃料,放射性物质极其复杂,这些放射性物质能否被彻底过滤清除令人怀疑。

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组评估报告明确指出,如果福岛核电站含氚废水排入海洋,将对周边国家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同时现有经过处理的废水中仍含有其他放射性核素,需进一步净化处理。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

绿色和平组织核专家指出,日核废水所含碳14在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并可能造成基因损害。

国际社会:这是危害世界生态的罪行

日本政府的决定也引发邻国及国际社会普遍质疑。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外交部13日召见日本驻韩国大使,就日本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一事提出严正抗议。

韩国媒体和民众同样对此事高度关注。早在去年10月,据称将最早受到日本核污水排放影响的济州岛就曾对日本政府提起诉讼。一段时间以来,韩国民间团体多次在日本驻韩大使馆外进行抗议。

《菲律宾星报》专栏作家李天荣说,日方做法不道德、不光彩,“这是危害世界生态的罪行”,太平洋不是日本一家的,我们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4月13日表示,日方在未穷尽安全处置手段的情况下,不顾国内外质疑和反对,未经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充分协商,单方面决定以排海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这种做法极其不负责任,将严重损害国际公共健康安全和周边国家人民切身利益。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4月12日说,机构注意到各方对此事的关切,理解此事正受到全球关注,愿以公正、客观、科学的方式积极推进机构对此的评估和监督工作。在此过程中,机构愿与各利益攸关方加强沟通。当前,应努力避免此事进一步危害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据新华社东京4月13日电)

【作者简介】

陈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综合战略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日本国家治理、中日关系、日本环境史、日本侵华史。

【大众日报国际新闻评论专栏《环球论坛》简介】

大众日报国际新闻评论专栏《环球论坛》开栏于2007年5月19日。栏目主打热点国际新闻解读,着力在新闻的深度延伸上下功夫,靠独家权威新颖的观点和论证确凿、鞭辟入理的深度分析影响读者,告知读者“新闻背后的新闻”。

《环球论坛》专栏欢迎读者用户赐稿。如有线索或推荐作者,请拨打热线(微信):13964185298;或发邮件至mzamza02@126.com。

欲更快阅读《环球论坛》专栏内容,请下载大众日报客户端;欲阅读更多环球论坛内容,请扫描下边的二维码,关注大众日报“大众环球论坛”微信公众号。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章安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马章安     签审: 梁开文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