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信息化与工业化,如何深度融合?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崔凯铭
2023-04-25 08: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路径。单有信息化发展,容易脱实向虚;单有工业化发展,难以走出传统老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有效破解资源约束,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推动我国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表面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只需要信息化企业注重与实体结合、工业企业注重信息化发展就可以了。实则不然。只有深入信息化与工业化内部,认清融合的实质,才能真正有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信息化工业化的内在融合
工业化是以一定物理结构数据向外扩张的产业化,在扩张过程中,推动工作、生活情境的改变。信息化是将生活、工作数据化并录入信息系统,反向作用于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以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的方式向外扩张;信息化以灵活化、创新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改变工业化方式,使原有的标准化、扩张化、统一化、中心化工业生产组织,向多元化、分散化、灵活化、组合化生产转变。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内在融合。所谓内在融合,是指让信息化真正在工业化内部起作用,让工业化在信息化内部起作用。
信息化在工业化内部起作用,意味着信息化促使工业化内部分化,使原先通过严密组织向外扩张的工业化生产,以内部零部件分散化、向外扩张的方式进行生产。原先的整体性结构功能组合,被分散化的结构功能扩张代替。工业化围绕生产中心分布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被各个分散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代替。生产外包化、组合化明显。各个零部件生产,以灵活组织的方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生产创新,满足相关组织生产的灵活部件需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得到大大扩张,并变得可以灵活组合。
工业化在信息化内部起作用,意味着信息传输与实体生产结合,遵循现实的物理规律,以实体的工业生产进步为基础,让信息化对现实生活、工作的改变有更加可靠的实体支撑。信息化将现实中原有的信息传输格局打乱,以更灵活的信息传输方式,影响着工作及生活。其对现实的重要影响,就是重新组织实体生产和运输,以适应信息化要求。如果单纯以信息化组织现实生产,其后果必然是打乱原有的工业生产秩序和基础,不但难以引起工业生产进步,反而可能使落后生产在信息化支持下淘汰先进生产。工业化在信息化内部起作用,就是要改变以信息化单纯支配带来的无序工业发展,让其回到有序衡量标准上来。
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现实错位
当前,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现实错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以信息化主导工业化发展,或者工业化配合信息化发展。信息化主要是一种连接方式,工业化是发展方式。连接方式可以推动发展方式进步,发展方式可以改善连接方式。不能以信息化主导工业化,或者使工业化配合信息化。信息化主导工业化带来的后果将是以事物的信息化连接左右工业化发展。信息化连接发生在不同层面,当它以生活内部连接超越工业与生活原有连接时,信息化可以造成脱离原有工业化的再工业化。这不但会形成对原有工业化的压制,而且将以一种粗糙工业产品的简单连接代替工业内部发展。工业内部的信息化连接也会造成类似脱工业化现象。
二是以工业化的信息扩张左右信息化。传统工业化与生活形成连接,建立在工业化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工业化信息扩展了工业与生活的连接,加剧了工业制造对生活的改造。与此同时,生活内部的信息连接被工业信息化连接压制,信息化成为了工业化发展的工具。工业信息化还有另一种表现方式,即信息化内部以工业化方式发展,信息化将生活连接形成不同区隔和层次,通过信息控制,实现信息上层连接左右下层连接的情况,如算法控制、大数据杀熟等。
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策略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体制、市场、组织等多个层面。
体制层面,要注重不同行业、地域的差异化融合,形成所有权、经营权、隐私权相互支撑的体制网络。不同领域微观发展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显示出较大差异,这其中有文化、效益评估和认知等诸多原因。差异化发展战略既能有效推动不同领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效率提升,也有利于不同领域根据各自情况相互借鉴和相互支持。信息时代,隐私保护在社会发展中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差异化发展中,注重对隐私的保护,形成所有权、经营权、隐私权相互支撑的市场发展态势。
市场层面,要消除垄断,促进竞争。垄断意味着以企业固定化方式形成市场格局。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角度看,垄断会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错位的局面。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企业垄断使得基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流通领域和研发领域得不到真正发展,只会形成信息企业垄断式和工业企业垄断式的流通领域和研发领域。要通过消除垄断,在不同企业之间形成竞争,促使企业内部分化式发展,扩张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企业分化式发展使企业的内部封闭循环转向外部开放循环,从而适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所带来的微观层面连接要求。
组织层面,要促进对信息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业化通过内部创新,不断提高生产力、减轻劳动强度。这得益于知识产权保护。然而,一味地进行技术扩张,会造成技术对人的压制,以及掌握技术的人与其他劳动者的两极分化。信息化渗透到工业化之中,可以在提高工业化效率的基础上,让工业化更加服务于劳动者需要。与此同时,工业化给信息化充实了可有效利用的内容。这得益于信息产权保护。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效融合,既要保护促进工业化发展的专业知识产权,也要保护促进信息化发展的信息产权,通过对这两者的合理保护,避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偏向。
(作者:邓线平,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