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管点有用的”,先认准做事“第一标准”

大众日报记者 李岳岳

2023-07-11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日前,黑龙江伊春市伊美区城管在铲除商户玻璃门上的“熟食烤鸭”红色贴字时,被商家恳求“管点有用的吧”,引发人们热议。

一方面是商家恳求“管点有用的”,一方面是城管人员请求理解称“上级检查会扣分”,双方的无奈值得深思。“管点有用的”背后,恰恰反映出当前城市管理的一些弊病:老百姓觉得“无用”,基层还在拼命干,最后反而费力不讨好,似乎有“无事找事”之嫌。

回到事件本身,商铺玻璃门为何不允许贴字?据当地城管部门工作人员称,一家店一个牌匾,门上的字属于单独标语,宣传了店内经营的一些项目,是不被允许的。这些规定的目的是防止商户过度宣传,影响城市的整洁和秩序。城管的做法不难理解,按规定办事,只是履行职责而已。但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是,当管理规定与群众感受之间相差甚远时,这些规定的存在是否合理?

这几年,类似的新闻并不少见,从收书桌到撕春联,从统一招牌到铲除贴字,每一次的具体情节和处理结果也都大同小异。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只要让城市的每一个商铺、每一条街道变得整齐划一,那就是美的;一些基层人员认为,只要按规定办事,不影响量化考核,那就是对的。然而在人民真正需要什么、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上,他们却少了些思量。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不满意、生活方不方便,才是第一评判标准。若是靠着一个规定走天下,把所谓的规定当作创城的标准来执行,这样“创”出的城,是否符合人民期待,恐怕要打个问号。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整治市容市貌,说到底是为了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对基层人员进行量化考核,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性,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城市治理与更好为民造福,是统一的,绝不是对立的。各级部门在制定政策、执行规定之时,如果能以群众利益为第一标准,早些听民意、察民情、体民忧,多些为民思量,少些考核套路,应该就会少一些折腾了。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