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张念明等: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山东应向何处发力?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崔凯铭

2023-11-07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促进“四个联动”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 张念明 于婷

当前,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已成为消费增长的新空间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对恢复和扩大消费提出了二十条强有力措施,涉及大宗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农村消费、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今年以来,我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新型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复苏扩大态势。下一步,我省应深入研究新型消费的特点和趋势,挖掘新型消费潜力,采取更有针对性、更有力的举措促进新型消费,为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注入强劲动能。

当前我省新型消费面临的基本面

从体量看,新型消费已成为我省消费复苏的有力支撑,但动能强度仍显不足。2023年上半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1%,比一季度提高3.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网络零售势头强,限额以上汽车、家电、家具零售额分别增长5.8%、13.2%、11.6%,餐饮收入增长20.2%。但新型消费动能强度仍显不足。一是新型消费整体规模小、竞争力不强。2023年上半年,我省仅日用品类、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实现增长,通信器材类、化妆品类等升级类商品零售情况不容乐观。二是新型消费增长极发展动能需进一步增强。相对于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重庆市、天津市5个首批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我省城市商圈形态仍较为单一、风格传统,差异化、特色化定位不清晰。

从特色看,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但平台经济不强成关键短板。我省新型消费业态发展较快。商圈经济、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等新型消费热点蓬勃发展,绿色、国潮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如文旅消费领域,2023年上半年淄博市紧抓“进淄赶烤”消费热点,打造多元化产品,举办特色活动,有力活跃了地方经济。但我省消费平台经济实力不强,缺少如以京东、淘宝、美团、饿了么等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头部平台企业。不过,我省以卡奥斯COSMOPlat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可进一步探索多平台合作模式,推动制造业以及零售、医疗、教育、交通等服务业甚至农业等大跨度产业融合。另外,新型消费需求跨区外流、新型消费未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效应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我省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土电商品牌,高端消费、特色消费供给水平有待提高。

从趋势看,新型投资与新型消费相互牵引,未来乘数效益潜力巨大。新型消费和新型投资是相互牵引、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新型产业投资可以促进市场主体通过产业间重组、交叉和渗透等形式融入其他新型产业,提高产业间的主体关联度,以产业间创新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就业机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随之增加,消费能力自然会提升。另一方面,新型消费需求能够将潜在的生产能力激活成为现实的经济活动,以数字产品和服务为代表的新消费需求逐渐显现并蓬勃发展,有助于促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据有关学者的测算,当前我国消费乘数效应是投资乘数效应的3倍以上,而以数字化、信息化、便捷化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更加突出。当前从政府各部门到社会各界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投资促进机制,下一步应早日探索一套新型消费促进机制,从而实现新型消费和新型投资之间的互动牵引,实现乘数效益的叠加。

从施力重心看,提升投资和消费信心仍是重要着力点。今年以来,在一系列刺激政策的激励下,我省消费需求得到集中加速释放,突出表现为接触性服务业显著回升。2023年上半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行业营收同比分别增长15.7%、13.6%、13.1%。这表明积压的消费需求得到集中释放。但提升投资和消费信心仍是重要着力点。一方面居民消费信心仍显不足。一是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偏低。调查显示,2023年一季度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是54.1%,低于同期全国7.9个百分点。二是居民存款继续高增。据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居民存款余额已达9.23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了7300亿元,增长了12.4%。另一方面,民间投资信心不足。受国内外复杂形势影响和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始终处于低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行。2023年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8%和2.3%,反映企业信心不足,不愿意提前增加原材料库存,短期内投资意愿收窄。

以“四个联动”加快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第一,促进消费投资“双擎”联动,加速释放新型消费市场潜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高位谋划山东半岛消费主导型城市群建设。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支持济南、青岛等中心城市以创促建,高水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烟台、潍坊、淄博等节点城市争创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形成双核引领、梯度分布、协同联动的消费主导型城市群格局。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鼓励打破行政边界,围绕人流、物流、消费流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一体化消费共同目的地,推动多层次、多业态、多功能的智慧化特色商圈和城市中心商圈建设。

二是以投资促进消费,大力提升新型消费供给。大力支持与新型消费密切关联的交通、教育、养老、科技、清洁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预制菜等细分领域的民间投资,如可将绿色制造、儿童学龄前教育、医疗康养等作为投资和消费联动的重要挖潜点,通过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套,灵活运用PPP、EOD、BOT等新型融资方式,强化民间投资项目融资保障和要素保障能力,减缓政府财政压力,以优质供给大力释放新型消费潜力。

第二,促进线上线下“循环”联动,持续推动新型消费创新升级。

一是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强化新型消费引流回流。加强政策引导,抓住互联网经济关键生产要素,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培育壮大若干电商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为方向,引育新型消费头部企业,推动平台型企业、总部企业集聚,引进快手、抖音等官方团队运作的电商在本地注册登记,吸引在外地注册且交易活跃的知名电商来本地注册落户。整合、优化按行政区划设置的各类“小平台”,加快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土品牌建设,形成以服务全国大市场指向的综合“大平台”,将更多的消费流、现金流在省内回拢。进一步构筑和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

二是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畅通新型消费传输通道。深化开展“数字升级”行动,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建立一体化的智慧供应链,加快5G、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打造电商直播基地、供应链基地和电商产业带,推动线上购物、线上教育、线上办公娱乐、云游消费、智能体育等新型消费模式蓬勃发展。

第三,促进增收降支“协同”联动,实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一是着力增加重点群体收入。探索实施有利于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体系。以共同富裕为方向,探索打破城乡分界,完善城乡一体的公益性岗位体系建设,首创全国公益性岗位发展示范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链条跟踪的创业创新赛事活动,鼓励低收入群体技术教育培训,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继续改善25-59岁就业主体人群就业形势。通过普及个人所得税纳税和节税知识,适度增加社保补贴等方式,提升居民收入预期。

二是着力降低居民刚性生存性支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积极创新治理载体,拓展老幼休闲教育阵地和健康管理服务。切实减轻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刚性支出对居民日常消费的挤出效应,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让老百姓愿意消费、敢于消费。

第四,促进软硬实力“融合”联动,赋能新型消费多元共治。

一是进一步夯实消费“硬实力”。以技术为驱动,通过线上、线下、供应链、物流、大数据和共享共建六大平台协同发力,完善适应新时代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着眼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优化物流“网线”,广泛布点、丰富载体,积极引导企业拓展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完善低成本、便利化的“互联网+物流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城乡现代商贸流通一体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融资担保、劳动力保障和政策法规支持等,通过财政现有资金渠道、按照市场化方式支持新型消费发展,适当在商贸物流建设方面提供专项帮扶资金,缓解企业基础建设运营压力。鼓励有条件的本地企业开展电商平台交易,不断培育壮大消费新动能。

二是多方协力塑成优质“软环境”。一方面营造诚信市场环境,开展“质量体检进企业”“风险监测进卖场”质量技术帮扶活动,采取“质量体检、技术帮扶、上门服务”等形式,免费开展产品质量“巡回问诊”,出具“质量药方”,守住消费质量安全底线。另一方面,健全消费维权服务网络体系。大力推进新模式、新业态下的消费领域监管服务双融合,探索构建“政府监管、平台自律、社会监督”的消费风险多元防范化解新模式,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