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践行“七个着力”,需要把握这五对关系的辩证统一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崔凯铭

2023-12-05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这“七个着力”,蕴含着守正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逻辑。

系统把握“七个着力”的辩证逻辑

□ 宫长瑞 刘彩虹

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七个着力”,蕴含着守正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逻辑。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七个着力”内蕴的辩证逻辑,为开辟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文化强国道路提了供现实依据、为开创继承性与发展性相耦合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现实可能。

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彰显了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辩证逻辑。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推陈出新。

坚持“守正”,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工作、党管意识形态原则方向不动摇,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党的手里,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凝心聚力、阔步前进,从根本上避免发生颠覆性错误。

坚持“创新”,党要结合新时代发展形势和社会思想变化状况,敏锐地意识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和严峻挑战,要敢于善于在思想文化工作中提出新思路、表达新话语、形成新机制、推出新形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党的坚强领导下与时俱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历史和现实的辩证统一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辩证逻辑。

从历史发展维度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历史表明,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会导致行无依归、迷失方向、寸步难行。

从现实挑战维度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当代中国人价值共识的现实需要。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为了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引领多元价值取向,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的现实需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实行价值观渗透,从来没有放松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为了抵御西方价值理念的渗透,就必须培育和践行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一定能够筑牢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

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内蕴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辩证逻辑。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发挥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作用。为此,必须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随着科学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主流媒体受到来自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内外等诸多方面的冲击、舆论引导和内容管理的难度加大。如何在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中切实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

此外,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还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中更好地增强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继承和发展的辩证统一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内含着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辩证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一方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和汲取智慧,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另一方面,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动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推陈出新,探索新的表达形式,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新的旺盛活力。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为此,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蕴含着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辩证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更多的国家认识中国、倾听中国、了解中国,必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创新传播话语方式,形成同我国当前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一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

二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展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中华文明正是通过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和冲突融合,充分激发中华文明的鲜活生命力和不竭创造力,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华文明的时代贡献。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把握“七个着力”的内涵要求,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高度的文化自觉,积蓄起文化发展的磅礴势能,汇聚起文明赓续的生机活力,激荡起文脉绵延的浩然正气,凝聚起民族复兴的澎湃伟力,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华章。

(作者分别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张浩 崔凯铭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