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徐祥临: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为何很重要?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崔凯铭
2023-12-05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当前,有这样一种说法:打着乡村振兴的旗号搞出来的形式主义东西已经够多了,还要强调政治方向,形式主义会更加严重吧。笔者认为,这是对讲政治的极大误解。
■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经验,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外国的经验只有成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养料才有借鉴价值,而不能损害在农村改革发展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
□ 徐祥临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当前,很多省市自治区党委都制定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的规章制度,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农村工作,常常感到困惑,具体表现就是一些着力部署的工作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适得其反,上级不满意,群众不叫好。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从总体上看,可以归纳出一个共同原因,那就是党组织书记忽视了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
当前,有这样一种说法:打着乡村振兴的旗号搞出来的形式主义东西已经够多了,还要强调政治方向,形式主义会更加严重吧。笔者认为,这是对讲政治的极大误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政治是经济最集中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提出“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之后的这三句话讲的全是经济内容,而且,落脚点是共同富裕,是对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大满足。显然,各级党委把好乡村振兴政治方向,与形式主义无关。那么,着眼于共同富裕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各级各部门党组织书记从何处入手,才能划清同形式主义的界限呢?
第一,把好乡村振兴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要认真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集中汇编在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这部著作中,尤其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认真研读本书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擘画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在这其中贯穿了一条红线,那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当前,各级党委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不能被五花八门的现代名词迷惑,对理论界的误导尤其是所谓的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经验”要保持充分警惕。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经验,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外国的经验只有成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养料才有借鉴价值,而不能损害在农村改革发展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比如,有学者把美国的大规模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经验进行推介。按照这样的所谓经验搞乡村振兴,不谈或者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特色,就会导致土地集中于少数农业经营者手中,石化农业大行其道,而作为反映中国天人合一理念的有机农业及其制度载体的小农户和家庭农场将受到排斥,中国农产品市场供应的食材也将随之呈现单调乏味的局面。
第二,把好乡村振兴的政治方向,就要胸怀“国之大者”,确保粮食安全。从全局上看,我国现阶段推动乡村振兴,首要目标是建设农业强国,而农业强国的底线标准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看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尽管我国粮食产量逐年递增,但由于人口增长尤其是人均粮食消费量增长,导致粮食消费总量递增速度超过了粮食增产速度,目前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75%左右,造成了粮食安全隐患。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很多地方为了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而占用了大量耕地,直接威胁到了粮食安全。针对这一现象,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保护耕地提出严格要求,而且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各省区市现有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必须保住,不能再往下降了!”所以,在我国现阶段的“三农”工作中,各级地方党委和职能部门党组织能不能履行好保护耕地的责任,就是政治问题,事关乡村振兴的政治方向。
保护耕地也不仅仅局限于数量保护,还要注重耕地质量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这个决心一定要下,该拿的钱一定要拿!”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抓住了我国耕地问题的要害。我国耕地被占用尤其是被撂荒确实威胁到了粮食安全,但耕地质量差是更大的制约因素。我国的高标准农田仅占18亿亩耕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种局面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大部分农田仍是靠天吃饭的中低产田。如果一年耕作两季的地区能够建成7亿亩高标准农田,年产量达到1500斤,就可以生产出10500亿斤粮食;如果一年耕作一季的地区能够建设4亿亩高标准农田,年产量达到1000斤,又可以生产出4000亿斤粮食,两项合计,全国每年生产的粮食就能超过14000亿斤,即人均年粮食生产量超过1000斤。如果进一步建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制度,以大食物观为指导,把农田以外的山水林湖草沙等天然农业资源统筹规划利用,我国就完全能够生产出数量充足、品种丰富的农产品,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奠定更为坚实广阔的物质基础。
第三,把好乡村振兴的政治方向,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需要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亿万农民群众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基础性贡献,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应该相应得到改善和提高。这其中最重要最直接举措是改善农民的住房条件和村居环境,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也就是家家户户都住在令城镇居民羡慕的别墅里,别墅构成的村庄如桃花源一样令人神往,让农民在农村搞农业就有自豪感。笔者认为,建设农业强国,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总体上看,这还是属于农村发展现代生产力范畴,没有涉及农民尤其是种粮农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获取利益的生产关系问题。显然,这是事关建设农业强国的内生动力问题,不容回避。把好乡村振兴政治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最终要在生产关系层面维护亿万农民在建设农业强国历史进程中的切身利益,让他们同城镇居民一道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那么,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推动乡村振兴最好的制度安排呢?党中央一直强调“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这项制度又叫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中央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自主权建立起来的。实践也证明,凡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好的农村发展得都很好。这是因为,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有鲜明的四项优势:一是土地集体所有制赋予了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的权利,切实保障了耕者有其田,即农民种田不受剥削,做到了土地要素与劳动力要素的零成本结合;二是农户为集体提供的积累用于为农户服务,做到了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劳动者三者利益和谐统一;三是为乡村治理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四是有利于村庄资源的整体规划利用。但是,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诸如“土地私有化”的声音严重干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甚至一些地方在实践中明里暗里推动土地私有化,这就导致农村改革中出现“需要统的没有统起来,不该分的却分了,其结果是原有的‘大一统’变成了‘分光吃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把好乡村振兴的政治方向,就要筑牢乡村振兴制度基础。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解放思想,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樊篱,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起来,汇聚起全社会助农兴农力量。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