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打通科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

2023-12-12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打通科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

□ 朱洪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科普工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创造条件,更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厚植土壤。

基层科普是科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有着重要意义,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地方文化建设、提升地方治理水平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普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科普主要面向县及县以下区域开展科普工作,最大特点是直接面对公众,落地性强,科普取得的效果受到公众生活状态、地方性知识、科普服务的内容设计、供给方式与渠道等多种因素影响。以往的基层科普工作受条件所限,对传统科普理念及手段较为依赖,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习惯于办讲座、搞宣传、搞培训等,偏重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当前,科普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公众的关系发生重要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传播生态、结构已发生重大转型。在此情境下,基层科普工作亟须转型发展,才能不断提高科普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公众接受科学普及的效果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认知层面,尤其是实用层面的认知;二是情感层面,这是培育公众科学态度的核心。科普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在社会大众间的传播、感知、应用及其对社会文化塑造的过程。提高科普对公众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从公众的角度出发,二是要更加关注表达形式,三是要促进科普融入生活实践。

科普工作要从公众的角度出发,就是真正关切公众所需所想,而不是想当然地评估公众需求。生活是公众与科学相遇最为深刻的场景,因此,科普要关注日常生活、融入日常生活。以农民为例,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人文环境、习俗、农民的生活境域等都有着细致入微的体会和理解,具有符合当地实际的一套常识体系。农村科普工作应更加尊重农民,重视挖掘民间智慧和资源,打造基于农民视角的科学文化空间。

关于表达形式,要吸引人、打动人。对于科普工作而言,表达形式与内容的准确度同等重要。要使公众真正被科学打动,科普工作不仅需要带来丰富的科学知识,更需要让科学给公众带来心理上的触动。因此,科普形式需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吸引人、打动人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曾经在我国农村地区非常流行的年画、宣传画,就是利用民间艺术进行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宣传的成功实践。今天,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直播、短视频等新形式也是进行科普宣传的重要载体。

仅仅改善科普的表达形式还远远不够,提升科普效能、营造科学氛围,需要将科学渗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中,让科普融入公众美好生活实践中,让科普融入乡村发展、融入社区建设的实践当中。当前科学普及的作用还属于辅助性的,尚未有效融入基层发展的主体任务中。以农村科普为例,农村科普不能满足于在农村搞培训、搞活动,更应嵌入农村发展中来,使科普工作服务于乡村振兴,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环境整治,推进移风易俗、乡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让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实实在在地融入农村生活,让农民真切感知到科学所带来的身边变化。只有将科普嵌入农村发展中,在发展中显示科学的力量,才能使科学扎根在农村,才能在农村扎实培育起科学文化。

针对当前基层科普的现状,就基层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笔者有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改进顶层设计,加强对基层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从基层实践视角来看,当前关于科普工作的顶层规划和基层实践之间还存在较大裂隙。建议针对基层科普的短板设置专项,有针对性地促进基层科普实践的发展。比如,可针对基层缺乏资源问题,设置基层科普资源创作、传播专项,推进基层科普工作的发展,为农村、社区提供更丰富的科普资源服务。

二是促进科普的融合发展。日常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当前科普呈现出社会化、日常化、消费化的新特点,在这种文化场境下,科普必须融合发展,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和技术的普及,而要服务于社会发展进程,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科普为例,不应把农村科普局限于专门的科普活动、科普讲座等,要打破科普实践的固化形式,让农村科普融入农业发展实践、服务于乡村振兴进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农村科普体系,不断培养基层科学氛围。

三是进一步加强科普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科学普及本质上仍是一种文化建设。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科学对人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知识和技能层面,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重塑着人们的精神面貌,改变着人们看待问题、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重视科普丰富公众精神体验的重要作用,注重人文和科学的协调融合,让科学知识普及与精神文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