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济阳区发展稳中有进、量质齐升、动能迸发

大众日报记者 田可新

2020-01-16 20:34:39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记者从济南市济阳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了解到,一年来,该区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建区元年实现良好开局,区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动能转换在结构调整中持续发力。当地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可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95亿元,税收比重达到85.78%,其中为企业减税降费6.17亿元,为近年来最好水平、最优质量。工业经济逆势上扬。集中资源培优扶强,旺旺、统一、康师傅、上好佳等企业增资扩产,增资总额超过10亿元。积极培育新动能,引进落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技等“四新”产业项目15个,工业投资增长125%。扶持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1.8亿元。现代农业稳健发展。培育百亩特色产业精品园6个,完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年度建设任务,垛石镇获评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23家、专业合作社10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带动流转土地1.6万余亩。加强农业品牌创建,完成“好味知济”品牌注册。服务业加快提升。积极引导餐饮娱乐等消费业态集聚,银都、安大、银座商城等城市核心商圈初步成型。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新增金融机构10家,存贷比提高11个百分点,金融增加值增幅居全市第一。物流业增加值增长41.5%,电商零售额增长27.5%,旅游消费额增长12.5%。

城乡面貌在统筹融合中持续改观。该区坚持“城乡一体、建管并重”,突出拉框架、增亮点、提品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空间布局日趋优化。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完成全区乡村建设规划、7个重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消防、环卫等专项规划,滨河片区城市设计形成初步成果。加快推进新城开发,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加大征收拆迁力度,棚改旧改三期工程完成拆迁2611户、31万余平方米,依法处置各类企业16家,老城形象逐步改观。全力抓好棚改安置房建设,滨河社区30栋安置楼封顶,产权调换区16栋安置楼和菅家社区11栋安置楼基本达到入住条件。功能配套不断完善。优化交通路网,新建改造市政道路14.9公里,改建提升农村公路409公里、徒骇河堤顶道路46公里。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实施雨污分流改造8公里,铺设各类管网31.9公里,建成区生活垃圾转运站等。完成低洼路段排水系统改造,城区防汛“卡脖子”问题有效解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批水气土污染治理项目落地实施,农村改厕、大棚房清理、河湖清违整治和畜禽污染、黑臭水体治理等成效显著。推进绿化“提质增量”,新增城市绿化面积29万平方米。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扎实开展“双百”攻坚行动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兴化步行街、老城商业街改造,搬迁劳务市场、出租车市场,规范门头牌匾1600余处,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问题得到有效治。全年拆除违法建设230余万平方米。

发展动力在改革创新中持续增强。当地启动实施开发区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管委会+”运行模式。着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5个项目列入省PPP项目库,国资控股集团融引资金突破60亿元。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教育改革,镇(街道)绩效改革启动实施,医疗卫生体制、盐业经营体制、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改革均取得积极进展。双招双引成果丰硕。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推进“1517”重点招引体系,设立5个境外招商代理处,举办大型招引活动4次,全年新签约项目65个,合同投资额1231.6亿元,连续三年过千亿元。大力开展招才引智,新增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申报省市级人才6名。稳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外贸进出口21.37亿元,增长19.8%。园区支撑不断增强。加快推进开发区集约发展,盘活闲置低效用地343亩,建成标准厂房50余万平方米,大力推进“区中园”建设。项目建设全面突破。实行“领导挂帅、项目挂图、督战挂牌、审批挂单”机制,全力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实施,13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02亿元,150个区级重点项目基本达到节点要求。

民生民本在共建共享中持续改善。济阳全年民生支出达43.0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84.7%。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36元,增长8.3%。落实“同城待遇”政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五连涨”。加强就业创业扶持,发放贴息贷款1.99亿元,新增城镇就业4500余人。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均提高11.2%。125个贫困村及4425户、7973名贫困人口脱贫成效得到巩固提升。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四点半课堂”实现中小学全覆盖。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区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建成开放。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应急管理体系实现整合。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新建客运站点60个,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健全康瑞农贸市场等便民服务设施。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改造完成老旧小区5.3万平方米、清洁取暖6102户。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报道)

责任编辑: 刘田     签审: 李忠运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