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大展“邀”来兵马俑 文博经济商业化路在何方?
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2020-04-17 20:27:06 发布来源:经济导报
4月28日,重磅级特展“六合同风——秦文化大展”将在山东博物馆拉开序幕。此次特展作为2020年山东博物馆的重磅大展,从西安特别“邀请”了秦始皇兵马俑,还将联合全国23家文博机构的140余件(组)与秦文化有关的同时期文物一起亮相,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山东博物馆属首创,联合策展操作模式更走在国内前列。
随着博物馆的对外形象不断被刷新,在不断亮相中“让文物活起来”,要平衡公益与效益、文化与经济、高雅与卖萌,文博行业的商业化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传承古老与不断创新中找到契合点?如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即将开展的“六合同风——秦文化特展”,让山东博物馆迈出了探索的一大步。
“升级版”更夺目
“谈及“六合同风——秦文化大展”,本次展览策展人、山东博物馆典藏部主任于秋伟介绍,此展是山东博物馆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策展的一场原创特展。“山东博物馆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珠联璧合,‘秦文化大展’给观众呈现了秦的发展之路,及其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于秋伟表示,2004年兵马俑曾在山东博物馆有过一次极为成功的巡展,此次经典重现,希望观众能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
回忆起2004年兵马俑山东巡展引起的巨大轰动,山东博物馆副馆长卢朝辉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当时展览情况可谓盛况空前,创建馆以来流量巅峰。“如果把当时的合作比作1.0版本,那么此次的融合大展就是迭代后的3.0版本。”
如何让历史融入当下人的生活场景,影响当代人们的生活?15日,经济导报记者来到山东博物馆内正在紧张布展的施工现场。据了解,与普通展览不同,新布置的展厅中,观众们将感受到全方位、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并在互动区域获得亲自动手的乐趣,不论从教育方面,还是休闲娱乐方面,都会带给观众惊喜。
此次集合的精选文物展品,不仅有中级铠甲军吏俑、跪射俑等珍贵兵马俑文物,还有整套彩绘铜车马等系列展品。
文旅融合增新动能
卢朝辉认为,疫情压抑了公众外出的文化需求,特展的举办恰逢时机,将吸引观众回流,尤其是对资深的文博爱好者而言,本次展览更是一场专业级、高级别盛宴。
如何吸引并逐步培养观众形成定期观展、并愿意为商业高品质展览买单的行为,还是要考验策展人和博物馆的统筹、策划能力。
“特展是博物馆普通展览的一个高位补充,提供了珍贵的文物交流平台。目前国内各个博物馆都在尝试做引进展,并且创新展览模式。”于秋伟介绍,通过“以展养展”的正向推动,与外省文博IP的交流,不仅能够推动文化旅游,同时也为博物馆的运营提供了新动能。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省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上下功夫。山东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文化场馆,更是“好客山东”文旅融合的景区典范。如今,山东正在大力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工程,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此次“六合同风——秦文化大展”正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精品之作。
有温度的“造血”
近两年,从几度脱销的故宫朝珠耳机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再到《国家宝藏》《博物奇妙夜》,带着温度,文物走出博物馆,走向线上,成为博物馆吸引年轻群体的新手段,更为门票免费后依赖财政支持的博物馆带来“自我造血”的新生力量。
于秋伟介绍,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目前接近9成的博物馆已经实现免费开放,这些博物馆运维主要依赖财政拨款。2008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文件《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的第二条明确提出:“博物馆、纪念馆按照市场化运作举办的特别(临时)展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门票价格。”此次“秦文化大展”就属于此类展览,作为山东博物馆举办的特别展览,将通过市场化运作,制定门票收费的政策。
卢朝辉表示,商业运作的门票收入完全不能覆盖成本,但考虑疫情,山东博物馆推出了多项优惠折扣活动,并通过延长展期尽可能照顾到省内外的参观者。
“在北上广深一线博物馆,民众掏腰包,观赏更高层次的文化展览,已经是博物馆的固定栏目。”联合策展人彭文表示,走市场化、商业化的路线不可以“冷冰冰”,更要有温度、有感知、贴合公众需求。
山东博物馆馆长郑同修认为,博物馆走市场化创新打开了思路,但文化普惠性的本质不能动摇,平衡二者更需要多探索、多尝试。“在国内博物馆中,山东博物馆算是走在前列,作为省级博物馆,尽最大努力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提供有温度、更周到的服务,希望公众对于博物馆的产业探索也有一个包容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