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别版“花样过年”】跟“上海老乡”过的最美好的春节

2021-02-17 11:53:5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HI,各位读者好:

在这里给您拜年!

大众日报客户端联合大众日报丰收副刊推出“花样过年”春节特别版,邀请您参与,写出您的过年故事。

无论您身在异乡“就地过年”,还是跨越时空的“云过年”,或者围绕父母身边“团圆过年”,今年的年味儿注定别样。

是一封家书?

是视频里0和1组成的鞭炮代码?

还是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岁月静好?

……

来,笔给你,你来写。

分享只会让快乐加倍,这次活动对所有人开放,您不需要是职业作家,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让我们一起给这个传统佳节增加一点点仪式感。

稿件要求:字数不限,有配图和视频更好。

投稿邮箱:liujun0519@126.com


□ 戴永夏

1968年秋天,我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省梁平县(现属重庆)工作。同时分去的,还有七八位上海的大学生,他们分别毕业于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上海水产学院、上海医学院等院校。尽管我们素不相识,又来自鲁沪两地,但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志趣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自发地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小团体,也成为亲密的“老乡”。

梁平地处川东山区,自然条件差,群众生活苦。“知识”和“知识分子”在当时被贬得一钱不值,我们这些带着“臭老九”帽子的大学生,就要在这陌生的地方“接受再教育”,生活的艰难和精神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也正是这些外在的压力,促使我们这些“臭老九”团结一心,思想上相互关心,生活上相互帮助,行动上相互协调。我们这八九个同学,只有三个留在县城,其余都分到下面的区乡公社。但我们却像一个分散的大家庭中的成员,住在乡下的进城,就吃住在城里的“家”中;而我们“城里的”下乡办事,也必定去看望在那里工作的“兄弟姊妹”……就这样,我们相互关照,相濡以沫,共度着那段艰苦岁月。

不知不觉,1969年春节来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前,我们特别思念故乡的亲人。然而上头有规定,头一年分配的大学生是不能回乡探亲的。就在我正为此事深感苦恼时,从上海水产学院分在县城食品厂的丁子谷同学给我打来电话,说春节我们这些“上海老乡”都到他那里去,我们在一起过年。听到这一消息,我真是喜出望外。因为在彼时彼地,我最亲的“亲人”就是这些“上海老乡”。

老丁所在的食品厂是家只能做面酱腌咸菜的手工作坊,条件极为简陋。他的单身宿舍在一座木头小楼上,更是破败不堪。不过春节这天,小楼里却充满了欢乐的节日气氛。这天一早,分到乡下的同学就陆续坐车赶来了,他们有的带来了腊肉,有的带来了烧鸡,也有的带来了山货土产……尽管当时副食供应紧张,但老丁还是想法搞到一点猪肉。不过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别人知道了,会说我们“不虚心接受再教育”,在单位要受指责、吃白眼的。由于我所在的县广播站不放假,我只能在中午广播结束后,从伙房里买上几个馒头,做贼似的偷偷地溜进食品厂。

那天的气氛十分热闹。来者都各尽所能,为节日增添着丰美和快乐。特别是两位来自上海师院和华东师大的女同学,充分发挥其烹饪特长,主动担起了掌厨的重任,精心制作了红烧肉、红烧狮子头等多道上海风味佳肴。有的同学还遵照“有菜无酒不成席”的祖训,特为弄来一瓶当地产的“万县大曲”酒……就这样,在这个暂时属于我们的小天地里,我们忘却了忧愁,忘却了烦恼,尽兴地喝着美酒,吃着美味,无拘无束地畅谈着,倾诉着,歌唱着……把胸中的郁闷、不满、压抑,一并倾吐出来,充分享受着自己创造的幸福和温暖……这是我们分来四川后,过得最痛快、最幸福的一天,也是过得最开心的一个春节。事后,尽管因为这“无组织、无纪律的行动”,我还受到单位领导的批评,但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在最艰难的时候,它给我带来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时光飞逝,五十多年过去了。尽管我早已离开四川,这些年来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过了许多春节,这些春节有吃不完的美味佳肴,看不完的娱乐节目,忙不完的人事应酬……但我总觉得,它们都不及我在四川过的那个春节美好和有味。或许这正应了某哲人说的那句话:哪里有亲情,哪里就有欢乐。当年虽然条件艰苦,但那个春节却充满患难之交中的浓浓亲情,因而也有着不同一般的幸福和快乐。这样的春节,怎能不是最美好的春节?

责任编辑: 刘君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