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区加强古树保护留住难得泰城记忆
大众日报记者 曹儒峰
2023-12-07 17:32: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古树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绿色文物”是植物“活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泰安市泰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共管理着建成区内83棵古树,分属5科6属6种,39株单株古树,1处古树群,计44株。随着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古树以其独具的历史、人文、科研价值而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一个地方的绿色名片,更是赋予了城市沧桑厚重的文化底蕴。
2021年以来,泰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了古树认定建档工作,查清了泰山区城区内古树资源种类、分布状况,掌握了古树资源保护现状,为泰安区进一步开展古树管理与保护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基础资料。
精心管护,百年古树焕发勃勃生机。古树是植物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留下的重要生物资源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生长在泰城不同地域的古树记录着气候变化的年轮,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进程的烙印。对古树进行保护和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价值。
冬天到了,泰山区泰前街道山东老年大学的古槐树仍是满树的叶子,不过颜色成了黄绿色,附近居民在古树北部放置一个石碾盘,取有“怀念”之意;在南部修有小屋,方便居民在此祭祀。该树的树干虽有中空,形成树洞,但树枝却蜿蜒向上,枝繁叶茂,焕发着勃勃的生机。担心树枝因自重折断,园林中心技术人员在该树西南方向树枝下方支起柱子,其颜色和外表与古树浑然一体,犹如古树伸向大地的臂膀,难分真伪。为了使这棵古槐树健康生长,技术人员还对该古树的破损部分进行了填充,防止雨水流入树洞后滋生病害,在树底部,技术人员修建了石质护栏,可以更好的保护古树。
泰山区财源街道七里社区的一棵350年的古槐树大部分树干已干枯,只有树北面一小部分树干在长出新枝条,技术人员在树南北两侧各种植一棵小槐树,现在都已经长的枝繁叶茂,从远处看就像是古树本身长出的枝条,整个树冠像撑开的伞,显得生机勃勃。
泰山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棵古槐树前几年日渐衰老,如今看主干树枝已经干枯。为保护这棵古树,园林技术人员为其做了“复壮手术”,在它旁边种了两棵小国槐树,让幼树为老树“输血”,目前观察,古树北面的一个侧枝重新恢复生机,长出树叶。现在,从远处看古树、新树浑然一体,郁郁葱葱,复壮之后的古树,迎来了它们生命中的春天。
保护好“绿色文物”传承历史生态文脉。有人说,“古树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古树一旦消亡,就再也没有了。”泰山区岱庙街道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校园,松柏槐榆遍布,这里现存的6棵侧柏和桧柏,最久的一株距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其余5株也有150年-120年不等的树龄,现今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沉默不语地见证着学校的发展,迎来送往一届又一届泰城骄子。
泰山区上高街道白家庄的一株390年的侧柏树形挺拔,枝条繁茂,姿态优美,竖纹密实浑厚,让人看到禁不住眼前一亮。一位姓王的村民说,这棵侧柏古树原是种植在关公庙前的,现在庙已经倒塌几十年了,可是古树还在,它不仅是村庄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见证,还承载着村民魂牵梦萦的乡愁情思,看待它们,要从“绿色文物”的高度来审视,像保护文物一样来珍惜,这样,我们的泰城在城市化进程中会更具文化气息,也显得更有深度和内涵。
古树是城市记忆,是文化载体,是历史的象征和延续;保护古树,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泰山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主任汪洪涛说:“古树作为一个物种能长期保存下来,说明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适宜泰安本地的气候和环境,它的生命已和泰城的环境、文化、历史融为一体,体现了泰安的风土、人情,反映了泰城地域的历史文脉和景观特色,在城市建设中,把其作为城市生态文化景观的主旋律,可以展现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为美丽泰安添色增韵。”(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李政 报道)
责任编辑: 王洪涛 签审: 王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