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新闻|《孔府内宅轶事》里,末代衍圣公为何爱吃“折箩”

大众日报记者 卢昱

2021-02-15 06:55:2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在山东多地,有大年初四灶王爷要下凡点查户口的说法。所以,家家户户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除了灶神,山东多地也推崇火神。乡亲们一心想着日子红红火火,所以在除夕日,山东普遍流行“照庭”,即在除夕夜于门前燃材照亮门庭,以趋吉避凶。

有了火与灶,才能有美味。关于过年,每个人可能都有一箩筐与美食相关的记忆。作为年俗之一,灶王爷回归时,山东多地有全家人一起吃折箩的民俗。这里的“折”属于动词,就是倒过来、倒过去的意思。所谓“箩”,是名词,就是箩筐的意思。“折箩”的构词理据,就是把酒席结束后的各种剩菜,集中倒入箩筐的意思。

在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老人所著《孔府内宅轶事》中,叙及她的父亲孔令贻时,如此回忆:父亲喜珍馔美味,亦爱吃“渣菜”,问其为何?“说是有股酸味,好吃”。

这渣菜,其实是过去人们不富裕,头天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的烩食。据说每逢曲阜城里的大户喜庆之筵,孔令贻都会派差人端着盆去索要“渣菜”。当然,那些大户不会真给残羹剩菜,而是让厨师现做再混在一起烩烩,颇像今天的工艺品做旧成“古董”。据说,这“折箩”如果做得不像,孔令贻便不爱吃。

在鲁南农村,至今还流传着这种习俗:红白喜事剩下的菜肴混在一起,由主家送给村里的各家各户;正月十五时,也将过年剩下的肉菜混炖,不问种类,全倒在一块儿烩……现在看来,如果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折箩”或许算一道美味。

大年初四,山东各地乡亲们还会将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更重要的是,在这天深夜,乡亲们还会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敬财神。

大家都盼着节日来的时候快一些,去的时候慢一些。唐诗人苏味道“玉漏莫相催”的诗句,倒恰当地反映了这一心理。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昱 报道)

责任编辑: 李丽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