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经济人文地理|走一走瞧一瞧,山东新旧年俗知多少?
大众日报记者 李欣苁 张晨
2021-02-11 07:45:0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节的脚步近了!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几千年来,
春节的庆祝活动极其隆重、热烈,
每一个中华儿女,
都能对家乡的年俗如数家珍。
年俗,
是辞旧迎新的“仪式感”,
也是美好祝愿的具象化表达。
山东不同的地区核心习俗大致相同,
在细微之处又各具地方特色。
相同的是心愿、是希冀,
不同的,
则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
在齐鲁大地上,
除日是辞旧迎新的日子,
贴春联、挂年画、祭天地、
祀祖先、燃爆竹、照庭、
守岁、拜年、分压岁钱,
是山东地区最主要的习俗。
日照沿海渔民,
除日午后到渔船上贴对联,
将“招财进宝”合写为一字,贴在船头。
山东各地都有除夕守岁的习俗,
全家团聚,一夜不眠,通宵达旦。
莱阳守岁,
俗称“熬五更”,
一边喝酒,一边谈笑。
即墨地方的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
叫做“福有余”。
在山东大部分地区,
凡是做供品的饺子要用素馅,
一般用豆腐、鸡蛋、菠菜和植物油调馅,
取义“素净”。
山东人沉迷“谐音梗”,
不仅体现在饺子馅儿上。
如煮水饺若有破了的,
不能说“破”了或“烂”了,
而应说“挣了”或“发了”;
若不小心打碎东西,
大人也不会训斥,
而是说上一句“岁岁(碎碎)平安”。
到了大年初一,
无论男女老幼,
见面第一句话必定是“过年好”。
大街小巷人来人往,
邻里街坊互相拜年,
喜庆气氛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好不热闹。
在山东不同地区,
初一早上还有些特殊的习俗。
鲁西南地区俗规,
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
至少圈住半天,
怕“搅乱了年”。
在鲁南、鲁西南等地,
大年初一这一天,
孩子们一大早要给父母磕头,
拿压岁钱,
然后成群结队出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
祝老人身体健康、福寿绵长,
老人赶紧上前来扶。
过年,
更多是参与,
老幼、亲朋,
在各种仪式中找到那份归属感。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同,
在临清,
初二日,去姑祖母、姑家,
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
外孙至外祖母家;
初三日,
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
初四,去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
胶东东部沿海地区早年间,
把正月初二叫圆拜日,
是专门探访血缘亲族的日子,
不知从何时起,
圆拜日被拜岳家所取代,
莱芜地区亦是初三日拜岳丈。
而在泰安地区,
初四才是拜岳日。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初一开始,
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在此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
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等形式多样。
曲阜城内有鼓楼门会,并开放孔庙;
胶东一带人们叫“耍光景”;
在济南,
关于趵突泉花灯会的童年记忆该是人人都有。
自唐玄宗定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以来,
济南趵突泉便有了元宵节放灯的习俗。
千百年来,
每年元宵节趵突泉处的屋顶、树上、
水中、房内,
灯烛各处皆是,
龙灯、狮灯、蟹灯种类众多。
同时,还间杂以民俗艺术表演。
在济南一直流传着
“不到趵突泉观灯,不算过年”之说。
近年来,
舞狮、放鞭炮、杀猪、手写春联等年俗
逐步淡出我们的生活。
与之相对的是
集五福、云拜年、
抢红包、全家游
被票选为21世纪“新四大年俗”。
今年,
你的五福集齐了吗?
年三十网购年夜饭、
大年初一出门看电影,
也慢慢由年轻人专属,
遍及全年龄。
年俗形式变化的背后,
是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无论新旧年俗,
都体现了人们美好愿望、祝福的寄托。
责任编辑: 李欣苁 高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