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成像|“好吃山东”火了!瞅瞅古代山东人的“干饭”工具

大众日报记者 张依盟

2021-03-26 15:29:2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日,一道黄焖鸡米饭把山东美食带火了!民以食为天,“干饭”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强项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古代“干饭人”都用什么工具?

簋(guǐ)

簋,是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簋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

收藏于山东博物馆的西周颂簋,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盛食器。制作于西周晚期。其造型秀美,隆盖、圆腹、圈足,双耳造型别具一格,状如一变形龙首口吐祥云,双耳下的垂珥与圈足下的三小足形状相若,相映成趣。纹饰以窃曲纹为主纹,搭配使用瓦纹和垂鳞纹,繁简呼应,疏密有致。铭文篆刻工整秀丽,典雅规范。

豆(dòu)

《说文解字》注:“古食肉器也”。豆,原本指像高脚盘一样的盛食物的器具。因“菽”与“豆”的古音本相近,两者渐渐通用,到了秦汉之际,就开始把“菽”(即现在的豆科植物)称作“豆”了。

收藏于齐文化博物院的汉银豆,属于西汉时期,高11.0厘米,口径11.4厘米。1979年出土于辛店街道窝托社区汉齐王墓陪坑。子母口带盖。平盖微弧,顶置三个铜制兽形钮。豆盘浅腹内收,小平底,下接铜制矮圈足。器身及盖面均捶揲两圈尖瓣形凸泡饰,尖端相对,交错排列,简洁大方。它中间的银盒有交错的莲花瓣装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据考证,是中国丝绸之路最早的见证之一。

簠(fǔ)

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收藏于滕州市博物馆的西周薛子仲安簠为春秋盛食器,高16.5厘米、长29厘米、宽24厘米,于1973年滕县官桥乡出土。青铜簠是由形制、纹饰基本相同的器、盖两部分组成的一种食器,两部分均呈长方斗形,有斜直的四壁,两侧短壁上对称分布有半环形兽首耳,方形圈足四壁均有近长方形缺口。这件青铜簠失盖,通体有纹饰,四壁近口部饰一周穷曲纹,穷曲纹和圈足之间则饰一周龙纹。器内底阴刻有铭文15字,显示该器为薛子仲安所作。

鬶(guī)

鬶是一种炊、饮两用的陶制器具,形制与鬲相似。《说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主要用于炖煮羹汤镬温酒,做好后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

收藏于山东博物馆的橙黄陶乳钉纹鬶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29.3厘米,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长流高颈。身形似兽,三袋足支撑器身,颈身间由一绳纹鋬相连。乳钉纹遍布器表并在腹部饰有凸弦纹及盲鼻。

这些生僻的汉字,蕴藏着中国古代丰富的炊具文化信息,让我们窥探到中国古代炊具文化的一角, 看到古人在饮食制作工具上的追求和智慧;也正是因为古人在传统饮食上的不断变革和创新,让“干饭人”为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引以为豪。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实习生 于晨)

责任编辑: 李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