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丨厉以宁,说话让人懂的“厉股份”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2023-02-28 17:17:0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周学泽

2月27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逝世,享年92岁。厉以宁是大家熟悉的经济学家,他的去世引发关注。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教授回忆说:厉以宁被称为中国股份制的“开创者”,有“厉股份”之称。他是一个优秀经济学家,也是一位通透睿智的长者学人。1999年在北大访学,有一次听他报告,很大一个报告厅,他脚底下都坐满了人,可见大家对他的“认可”。

说话让人懂,是厉以宁阐述经济理论的一大特点。有一年,笔者写经济报道,感觉对股份制不熟悉,就到书店买了厉以宁与人合著的《怎样组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这本书详细讲解了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和改组所应遵循的原则,国有企业组建股份制企业及股份制集团的具体操作方法,被称作为国企改组改制提供了金钥匙。文章写得深入浅出,笔者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

厉以宁在经济方面的建树颇多,对三次分配、管理、民企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但共同的特点就是“高深的问题通俗化”。

有一次打开电视,见他化用“三个和尚挑水吃”的故事讲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一下子就吸引了笔者。说有三座庙,第一座庙,三个和尚轮流挑水,很累,三人商量分三段挑,你挑第一段,我挑第二段,他挑第三段,把缸里的水就挑满了。第二座庙,庙里立个新规定,谁挑得多晚饭加一道菜,谁挑得少晚上菜就减半或只吃白饭,这样三个小和尚你追我赶一会就把缸里水挑满了。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把后山上的竹子砍了,连在一起做一个输水管道,在河边装一个轱辘,一个和尚舀水,一个和尚往漏斗里灌水,一个和尚在庙里把水装缸里。然后他解读说,第一座庙靠的是协作,第二座庙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引进新的机制,第三座庙靠的是技术创新。最终结论是要学技术创新,更要学制度创新,这样困难就解决得快。

厉以宁是经济学家,但也是大学教授,他讲课不用枯燥的理论,而是习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有意思的是,厉以宁还是一位诗人,而且会作古诗。上世纪80年代初,百废待兴,城市居民就业是个大问题。厉以宁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可以组建股份制形式的企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他说股份制企业就是民间集资,不用国家投入一分钱,就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厉以宁的这次发言,受到了重视。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他还写了一首诗:“隋代不循秦汉律,明人不着宋人装,陈归当变终须变,留与儿孙评短长。”诗句表达了作者矢志改革的决心与信心,体现出实事求是的勇气。

改革,需要刀刃向内的勇气。学者做学问也是,也需要勇气。正和“计划和市场”的争论一样,“股份制”这种资本主义国家常用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一段时间也是存在争议的,厉以宁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从1984年到1986年,年过半百的厉以宁奔走于全国各地,作了很多演讲,写了很多文章,宣传股份制。1986年9月,厉以宁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经济改革最好的手段便是利用股份制的形式来改造现有的国有企业,改造现有的大集体企业。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股份制开始积极试点。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无疑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于是,理论界一部分人对股份制性质的质疑就逐渐消失了。

改革开放历程,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的,保持正确的方向很重要,特别需要睿智的声音。厉以宁被人铭记,留下“厉股份”的美誉,是因为他能紧贴实际问题,勇于提出针对性“药方”,并以明白晓畅的方式阐释出来,这里边有一位学者的勇气,也体现出一位学者的智慧。

责任编辑: 蔡继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