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恒昌《大地的泪光:桑恒昌创作评传》

2021-04-03 23:54:3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单 睿

《大地的泪光:桑恒昌创作评传》分为三个部分,采用经纬纵横的结构,即纵向以桑恒昌先生的成长历程和创作历程为经,对桑恒昌先生人生经历进行叙述,对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进行概述或评述;横向以桑恒昌先生诗歌题材和诗学语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品鉴和推敲。纵横虽有交错,但三个部分都具有一定独立性,既自成畛域,又紧密衔接,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既轮廓鲜明又丘壑俨然的整体。

全书第一部分即上篇《传奇人生:苦难辉煌》,是迄今为止桑恒昌诗歌研究中不可多得的资料。文中首次披露了桑恒昌先生早年生活的多个细节,对影响他创作的每个关键节点都进行了“回放”。由此,我们看到了桑恒昌先生的苦难童年和少年,看到了他辗转入伍的经历和处女作诞生的机缘际遇,看到了驻守边关的生死考验,看到了《黄河诗报》创刊直至停刊的过程……这些细节对把握桑恒昌先生创作的“脉搏”却起到了关键作性用。不仅如此,个人认为,这部分文字可以说起到了“拾遗补阙”的作用——拾桑恒昌先生轶闻趣事之“遗”,补诗歌史类著作对诗人生平介绍过于简略和程式化之“阙”,对我们研究桑恒昌先生生平和创作历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详实的资料。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把桑恒昌先生的人生之路,分为四个时期,但人生的每一次转折并不等同于诗歌创作的跨越和前后分野,两者有时候并不重叠,基于此,作者根据桑恒昌先生诗艺的嬗变,把他的诗歌创作分为六个阶段。在这六个阶段中,桑恒昌先生的创作热情一以贯之,为我们在诗中呈现了不同的语言面貌和美学特色。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独具慧眼地发现,在桑恒昌先生旅德期间,完成了“三大追问”,即:第一大追问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第二大追问是人道主义终极关怀问题;第三大追问是那种无以遏制的思乡情结。这几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追问,有助于我们认识桑恒昌诗学的意义,客观上加重了这部评传的分量。

横的方面是指中篇《瑰丽诗章:爱之苍茫》和下篇《艺文风范:零度火焰》。无论是从题材角度还是诗学艺术角度,其中每个章节都是桑恒昌诗歌的美学解读和重塑。作者品诗、赏诗,首先从宏观角度去把握桑恒昌诗歌诗学的整体意义,然后再以单首或多首为单位进行鉴赏,如在中篇第九章总结了桑恒昌诗歌“问天问地:究天人之变”“问道问艺:究血脉之承”“问文问人:究文明之质”的独特精神实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主体架构是意象。宏观之外,作者从微观上对桑恒昌诗歌的意象运用作了独到的剖析和总结,认为:“深入分析桑恒昌诗作中的意象,具有四大特点:一是想象神奇,二是描述生动,三是意境唯美,四是情深意浓。”虽然在很多论及桑恒昌诗作的其他作者的文章中,类似观点也时有提及,但作者在行文至下篇的第十章《诗学:即继承即创新》中,对桑恒昌诗歌意象的运用又有了新的发现——作者捕捉到了桑恒昌诗作意象运用中不同于其他诗人的“静态图景”,而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动态图景”,并以《中秋月》《羽箭》和《黄河》三首诗做了例证。这一发现不仅进一步阐明和定义了桑恒昌诗歌的风格特色,也说明了新诗特别是桑恒昌诗歌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大地上的泪光:桑恒昌创作评传》

李恒昌著

团结出版社 2020年8月出版

责任编辑: 刘君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