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式教育引发的“虎爸”之争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2021-01-11 13:56:5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2020年12月28日,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于当日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
  傅聪的去世,牵出很多陈年往事,因为傅聪的父亲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艺术评论家傅雷,而傅雷留下一本曾经风靡一时的《傅雷家书》,这本书是傅雷写给爱子傅聪的书信集结,虽名曰家书,但其实称为谈艺录更为贴切,被认为是家教的典范之作。
  但对傅雷的教育方式,有些人不以为然。傅聪去世之后,对傅雷教育方式的批评也重新泛起。比如,有作者言九林就写了一篇《傅聪能被培养成材,与傅雷的棍棒教育毫无关系》,文章举了几个傅聪小时候顽皮或不专心,而被父亲傅雷打揍的事。
  其实,此前也有一篇文章,直接批判《傅雷家书》。一篇《大名鼎鼎的<傅雷家书>里,藏着残酷的父爱》的文章说:这本家书里的傅雷,是一个经常对孩子使用暴力,且对孩子控制欲极强的父亲,并不值得当代父母们去效仿,“傅雷为人严肃、性格暴躁。反映在对傅聪、傅敏兄弟的教育中,就是常说的‘棍棒式家教’”。
  不过,笔者观傅雷其人其事,阅读《傅雷家书》,感觉“棍棒式家教”的结论下得实在过于武断。
  傅聪有音乐天赋,据说4岁就能辨音之高低,因此,即使没有严格的后天教育,可能也会在音乐上有所成就,但如果没有傅雷的指导,会不会成为一个著名的钢琴家,这是有疑问的。
  现代作家楼适夷是傅雷的好友,他对傅雷的教育方式有过一番公论:“有的人对于儿童的教育主张任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像傅雷那样的严格施教,我总觉得是有些‘残酷’,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聪长大成材的道路上,我看到了作为父亲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在身边的幼稚时代是这样,在身处两地,形同隔世的情势下,也还是这样。在这些书信中,我们不是看到傅雷为儿子呕心沥血所留下的斑斑血痕吗?”
  楼适夷认为“大器之成,有待雕琢”,这句话点得恰当,言外之意是如果追求小有所成,可能不需要太费心力,但如果是追求大器之成,必得雕琢,这其实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另一种表达。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大都经过非凡经历的考验,因此,磨砺式教育,也被世人公认是成材的必经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对傅雷的教育方式的评价,楼适夷并没有用“棍棒”二字,他用的是“严格施教”,这也是对傅雷教育方式的精准概括。
  傅雷对自己的教育是有反思的,“我的教育不是没有缺点的,尤其所用的方式过于严厉,过于偏激;因为我强调工作纪律与生活纪律,傅聪的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远不如一般青少年的轻松快乐,无忧无虑。”但“严格施教”和“棍棒教育”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棍棒教育”是无情的,“严格施教”是带着爱心的,傅雷内心非常爱自己的两个孩子。
  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傅雷给傅聪写信说:“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在这些语言中,我们看到的是爱子之切。
  因此,傅雷的严格施教,有“慈父”做底子,其所谆谆教导傅聪的,是先做人,后做音乐家。
  傅雷敏锐,性格刚直,宁折不弯,是一个大写的人。正如楼适夷在《傅雷家书》出版时所说:“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侮辱、迫害,陷入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傅雷年轻时喝过洋墨水,在法国学的是艺术理论,但观其人其行,颇有古之儒者的骨气和风范,他的教育方式,与孟子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三字经》中的“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脉相承。
  每天上午和下午,傅聪常常几小时几小时地练习弹琴,有时手指酸痛,十分疲倦,也不敢松弛一下;傅聪有一次“一面练琴,一面看《水浒传》”,受到父亲严厉的惩戒。傅雷严厉,但并不刻板保守,很注意保护孩子的创新意识。有一次,傅聪练琴时脱离琴谱弹了自己想象的调子,正在工作的傅雷听出了“异样”,便下楼来,傅聪很害怕,但傅雷让他重新弹了刚才的自度曲,并亲自画上五线谱,说这是很好的创作,并命名曰《春天》。
  傅聪在艺术倾向上深受傅雷影响。晚年的傅聪曾说,自己更亲近莫扎特而不是说教式的贝多芬,甚至说“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傅聪这种艺术体悟是受到傅雷影响的。傅雷推崇莫扎特,他认为“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个儿只叫人感到快乐”。
  笔者观察,傅雷的这个艺术倾向其实是受到白居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的影响。傅雷对白居易有很深的研究,他不喜欢感情直露的艺术表达,认为艺术创作应有所“收”。
  傅雷还特别善用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傅雷对傅聪要求严厉,是因为他感觉“傅聪目前的生活方式仍不免散漫”。对两个孩子傅聪和傅敏,他更有独特的方向把握。傅敏每天看着哥哥傅聪刻苦学琴,曾有学音乐的想法,打算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但傅雷说:你不是搞音乐的料子;你呀,是块教书的料!后来,如傅雷所言,傅敏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书育人,他退休前的职称是中学的“特级英语教师”。
  因此,傅雷的教育方式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那就是重视规矩、讲究创新、因材施教,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是直到今天也应该提倡并发扬光大的,说傅雷的教育是“棍棒式”的,这未免过于简单化,也太轻率了。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