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疗队医护人员用专业和爱心为患者撑起一片天
大众日报记者 常青 于新悦
2020-02-06 06:42:41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医疗队医护人员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
抗击病毒,为患者撑起一片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支援,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我报名!”“我可以!”“让我去!”舍弃休假、放弃团聚,省卫健委下发医疗队组派通知,山东医护人员一呼百应,为抗击疫情挺身而出。
进驻黄冈,挺进大别山!连日来,来自全省不同医院的数百位医护人员拧成一股绳,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在这里,一幕幕暖心画面不断上演,这些“逆行者”们用行动汇聚成温暖洪流,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用视频见证儿子到来
2月5日11:24,黄冈抗“疫”一线,首批山东医疗队队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李成龙,通过手机视频,“见”到了自己呱呱坠地的儿子。
“预产期原本是正月十五。”李成龙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这是他与妻子的第二个孩子,原本想着能够陪她一起见证新生命的到来,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所有的计划。大年三十下班前,李成龙没有和妻子商量,便“自作主张”申请参加援鄂医疗队。“她当时挺着个肚子,眼睛通红,坐在那儿一声不吭。”虽然满是恐惧和担心,但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妻子仍旧全力支持丈夫的选择和决定。
5日上午9:30,下了夜班还没休息多久的李成龙,看到同事的信息才知道妻子已经到了医院准备进行剖腹产手术。为了让李成龙安心,他的科室主任和同事们轮流给他开视频、发图片、发语音。身在黄冈,李成龙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见证了孩子的到来。
“放心吧,嫂子有我们照顾。”微信群里,同事的安慰与祝福让李成龙感到格外温暖。
当大后方不断支援山东医疗队队员安心工作时,他们也在用自己的专业和爱温暖着湖北人民。
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除了要对病人进行身体上的护理,抚慰他们敏感的心灵更为重要。李成龙清晰地记得他护理的第一个意识清晰的病人,那是一位62岁的大爷,刚入院时,十分紧张害怕,由于憋闷严重,连翻身都需要他人帮助。李成龙耐心安慰着老人,告诉他不管吃饭喝水还是大小便都可以随时叫他,不用觉得不好意思,他都会在身边。
“我一说完,他就哭了,像个孩子一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大爷告诉他,生病后需要隔离,没有家人陪伴,感到很孤独。如今得到山东医疗队的关怀,又有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儿子出生后,李成龙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段话: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来这里是义务、是使命;但不是只有前线才伟大,身后的人们一样伟大。我们必定胜利、平安回归!
让这里的人们尽快回归安宁
山东援鄂医疗队的工作条件,具体而现实:怕病毒通过空气循环关闭了空调,没有取暖系统的病房阴冷潮湿;防护服不多,且穿脱不便,那就少喝水甚至不喝水……
“纵使风险和挑战无数,但是我的心愿依然简单——让这里的人们尽快回归安宁。”威海市立医院呼吸与重症科主治医师曲涛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手术内穿衣、N95口罩、眼罩、鞋套、防护服,再加一层反渗透手术服……这些天,穿脱防护服的程序越来越熟练。所有衣物均为一次性,医疗资源也很紧张,只要穿上就要持续一个班次转运的时间,不可中途脱下。
“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服穿着本来就很热,只要穿一会儿就满脸是汗。”滨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徐文鹃说,每天从下午3点穿上防护服,到晚上11点脱下,整整8个小时,没有一点儿想上厕所的感觉。因为本身就不吃不喝,再加上衣服不透气,脱下护目镜和防护服的时候,里面全是水珠。
“隔着面罩、眼罩,实在透不过气,我们说话主要靠‘喘’和‘喊’,一圈下来,里面一层衣服已经湿了。但看到患者的回应和笑容,别说衣服湿了,嗓子哑了也开心。”曲涛说,穿上防护服,他们仿佛有了“超能力”,把病毒挡在身后,为患者撑起一片天。
疫情严峻,确诊人数仍在攀升,高强度、超负荷成为这些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
“我所在的病区,没有家人陪护,协助将近40名患者的大小便、吸氧、翻身、吸痰,倒水、打水、修理床头灯、拿被子递衣服,是我和战友两个人的任务。”下班时,脸颊被防护面具压出了深深的印子,鼻梁上直接被压出了一个小水泡,当卸下那套防护面具时,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管护师孙宪洁落泪了。
但劳累并没有使她丧失信心。“几天来,我经历了自己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我愿意像前辈们一样不怕牺牲,在危险困难面前挺身而出,用一腔赤诚和热血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孙宪洁说。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青岛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邢乃娇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加药、清洁消毒、擦拭仪器、补充无菌物品、传送药物、患者早餐、送化验标本,兼顾保洁……6小时的工作时间,转瞬即逝。春天来了,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我们的疫情阻击战,必胜!”
(大众日报记者 常青 于新悦)
责任编辑: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