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窗|民族歌剧《沂蒙山》的探索创新
大众日报记者 齐静
2023-12-11 00:48:0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观看演出时数次抽泣不止,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开,走出剧场还会无意识地哼唱主题曲……这就是民族歌剧《沂蒙山》带给观众的现场震撼与十足后劲。
巍巍蒙山高、滔滔沂水长。八百里沂蒙,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英雄传说,在此诞生的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传承赓续红色基因,山东在探索中突破创新,选用民族歌剧的样式诠释沂蒙精神,由山东歌舞剧院创排了气势磅礴、感人至深的民族歌剧《沂蒙山》。
自2018年首演至今,《沂蒙山》已演出230余场,观众达36万余人次,并斩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走进山东歌舞剧院,聆听创作团队讲述,才能明白这部文艺精品背后的诸多不易与精雕细琢。
扎根沂蒙挖掘细节
以真实真诚打动人心
崖子庄村口,围墙之内,村民海棠正和林生在农家院里举行婚礼,海棠穿着大红色服装,上身为中式斜搭襟,下身为肥大的裹腿缅裆裤……《沂蒙山》开场,极具时代特色与地域风格的新娘子装扮,一下子把观众代入女主人公海棠所生活的现实场景。
海棠出嫁当天,遇日寇来袭,喜酒成了壮行酒,全村奋勇抵抗,幸而被八路军所救,队伍开拔,丈夫林生参军而去;几年后,为保住王营长和夏荷的女儿,海棠让自己4岁的儿子去引开日寇,孩子饮弹而亡;战争即将胜利,回到村里的八路军,却带来林生牺牲的消息……一场场、一幕幕,无不让人想起那些熟悉的历史事件与感人事迹,还有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伟大沂蒙精神。
“文艺界关于沂蒙精神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故事题材也多有涉及,怎样在原有基础上出新出彩?除了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我们把真实、真诚、动人作为重要指标。”《沂蒙山》导演黄定山说,舞台剧的创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更要深入角色的生存环境,深挖真实感人的故事,提炼典型人物的典型特征,穿透厚重的历史隔膜,在当代舞台上生动地展现出来。
为找到鲜活素材,挖掘更多震撼人心的细节,主创团队数次赴沂蒙革命老区采风,被老区人民“最后一粒米交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的光荣传统以及人民军队和当地百姓的巨大牺牲深深震撼。时至今日,老区人民大年三十不烧香敬神,家家敬八路军烈士,给黄定山留下深刻印象和极大触动,并将其融入作品。
山东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海棠的扮演者李迎春同样多次赴沂蒙革命老区学习采风。“我们集体参观了沂蒙红嫂纪念馆,深入了解沂蒙红嫂真实事迹,用心领会她们所说所做的初衷。唯有理解她们、成为她们,才能把她们背后的精神表现出来,让更多当代人消除时间带来的隔阂感,去真正理解沂蒙红嫂和沂蒙精神。”李迎春说。
创新艺术表现形式
讲好红色故事
与传统歌剧相比,《沂蒙山》在音乐上的守正创新最为人称道。“在《沂蒙山》的创作中,我们重视向传统的民族歌剧艺术学习,把歌剧艺术的根深深地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黄定山说,《沂蒙山》在借鉴浪漫主义歌剧和音乐剧创作技法的同时,将重心落在对民族歌剧传统的继承发展、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活化上,风格、结构、唱段设计等方面都富有民族特色。
《沂蒙山》总共六幕,四十个唱段,演唱形式涵盖男女独唱、对唱、二重唱、四重唱、混声合唱等样式。主创团队在运用板腔体的同时,加入具有时代感的风格元素,吸纳了《沂蒙山小调》《赶牛山》《凤阳歌》《我的家乡沂蒙山》《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民间戏曲元素、民歌以及现代流行歌曲元素。特别是民歌《沂蒙山小调》贯穿全剧并变格使用,同时与竹笛、唢呐、琵琶等民族乐器相交融,呈现出浓郁的山东地方风情。
在声乐表演方面,《沂蒙山》对经典民族歌剧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尤其在表现革命精神方面,作品传承了经典民族歌剧借鉴戏曲表演的传统,如以戏曲唱腔等表现出英雄人物的革命意志和革命气节,同时又与时俱进,使表演更加生活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在舞美设计方面,舞台上竖起了两座高达11米且可以360度旋转的“高山”,不仅寄托着全体主创对英雄的敬意,也旨在彰显作品的厚重感,向观众传递出“沂蒙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座丰碑、一座精神的高塔。”
“《沂蒙山》的创新探索十分难得,它一反西洋歌剧的传统创作手法,既大量融入了中国戏曲、山东民歌、山东快书等民族音乐艺术元素,使它的曲调、歌词及曲式结构更加民族化、本土化,又带有现代音乐的结构和范式,将传统的民间音乐和当代音乐进行了融合。所以,这个音乐对今天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产生了很强烈的艺术感染。”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艺研究所所长张婷婷说。
因为曲调优美,剧中《等着我,亲爱的人》《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爱永在》《再看一眼亲人》等唱段已广为传唱,并走入专业艺术院校课堂,成为教学曲目。
汲取优秀创作经验
打造更多经典舞台
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推动作品抵达尽可能多的观众,是创造舞台艺术精品的必由之路。自2018年12月首演至今,《沂蒙山》已演出230余场,观众达36万余人次,网络观看超过7000万人次。为更好服务不同观众需求,山东歌舞剧院不断打磨提升,创造性推出了首演舞台版、巡演舞台版、重唱合唱音乐会版、音乐会简版、歌剧电影版等五个不同的演出版本,形成不同舞美体量、不同演职员构成、不同演出成本费用的梯次结构,既有三百人的大部队,也有九个人的轻骑兵,适合多种场地演出。
“《沂蒙山》的创作演出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目前我们计划在原有五个版本之上,再推出一个全新简版,让《沂蒙山》更好地走出去,通过市场化演出覆盖更多受众。此外,我们还想推动《沂蒙山》演出进高校,组织演员指导高校学生表演《沂蒙山》,让《沂蒙山》成为高校的保留剧目、常演常新,并从中找到优秀的高校版《沂蒙山》。”山东歌舞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山东省柳子剧团党委书记、团长李贝说,实施这一系列举措,是想让《沂蒙山》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听到,让剧中经典歌曲得以传唱,让这部作品更好惠及于民。
“我们院现有交响乐团、民族乐团、歌剧团、舞剧团、合唱团五个业务团,今年每个团都准备了一台精彩节目,内容紧紧贴合文化‘两创’要求,通过创新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比如,舞剧团准备的原创舞蹈诗剧《季·语》,通过舞蹈形式展示一年四季变迁;交响乐团准备的交响音乐史诗《尼山雅乐》,将中国音乐风格与西方交响音乐结合。”李贝介绍,山东歌舞剧院还计划明年推出大型舞剧《大染坊》,目前该剧正在筹划创编中。(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齐静 通讯员 张国萃 报道)
责任编辑: 杜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