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白居易的“瑟瑟”你怎么看?

2021-10-18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瑟瑟”的语义不是“青绿色”

周学泽

秋阳尚暖,凉风渐起,刚上四年级的女儿背诵课本上白居易古诗《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让记者忽然想到“瑟瑟”释义是否准确的问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新版四年级上《语文》课本第34页,对“瑟瑟”仍然坚持了“数十年如一日”的注解: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学习这首诗时,“瑟瑟”也是这样解释的。

“瑟瑟”被解释为“青绿”“碧绿”,经过一代代“没有疑问”的灌输,已经获得众多“拥趸”。而且,这个“瑟瑟”的解释,还常常以考题形式出现,比如有道选择题是这样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什么意思(  ),下面是三个选项:A、碧绿 B、寒冷 C、寂寥

根据答案,“碧绿”选项是对的。

白居易的《暮江吟》并无艰深之处,但这首诗影响很广,其中描绘的秋日美景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同感和共鸣。只要是在夕阳西下的水边,不管是江河还是湖海,也不管是秋天还是其他季节,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首诗。也许,这就是此诗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其被众所周知的原因。

但某年秋天,迎着斜阳,记者站在济南护城河的白石桥上,看到被寒风吹皱的水面上,水纹在微微颤动,突然意识到这好像才是“水的瑟瑟”,于是开始怀疑语文课本上的“瑟瑟”解释是不是错了?
  从白石桥上回来后,记者查阅资料,居然找到一位“知音”:有“英法翻译唯一人”之称的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就将“半江瑟瑟半江红”翻译为“Half of its waves turn red and the other half shiver(颤抖)”。然而许渊冲的翻译得到的不是肯定,而是“嘲笑”,有人专门写了一篇《白居易用了15次的“瑟瑟”,北大教授也理解错》的文章,将许渊冲对“瑟瑟”的英译看作“译错的典型”。
  许渊冲教授被誉为中国翻译界泰斗,获得过“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和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这位长期从事中国古诗英译,古典文学素养深厚的大学者,怎会将平易通俗的白居易诗句翻译错呢?
  我国用字用词的规范是《现代汉语词典》,根据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其中并没有支持语文课本将“瑟瑟”解释为“碧绿”的证据,而是将“瑟瑟”解释为“颤抖(shiver)”。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瑟,古代弦乐器,像琴。现代所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二十五根弦,另一种有十六根弦。瑟瑟:1、拟声词,形容轻微的声音,比如:秋风瑟瑟。2、形容词,形容颤抖,比如:瑟瑟发抖。同时,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的《新华大字典》解释:瑟是形声字,珡为形,必为声。
  看上面的解释就很清楚了。从本义来讲,“珡”作为弦乐器,“弦”线是一条条的,其一边发声,一边弦线呈现颤抖状;“瑟瑟”因此产生两种“引申义”,要么是形容“颤抖的样子”,要么是形容“轻微的声音”,并没有“碧绿”的义项,而且两种“引申义”的阐释,都源于“珡”这种弦乐器的形和声。由此可以判断,小学《语文》课本将“瑟瑟”解释为“碧绿”,缺乏权威依据,并不符合“瑟瑟”的本义和引申义。
  鉴于“瑟瑟”的本义和引申义,古诗中的“瑟瑟”被广泛用于比拟寒风的声音和容易风动之物,如寒风下的枝条、芦苇、竹子、衣裳、珠帘等。
  古诗中,“瑟瑟”一词多见。魏晋时期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唐代李群玉《小弟艎南游近书来》:停停倚门念,瑟瑟风雨夕。
  现当代作家和学者亦有“瑟瑟”入诗:鲁迅《莲蓬人》: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钱钟书《小诗五首》:此时合眼听,瑟瑟足秋思。
  研读可以发现,上述诗中的“瑟瑟”,意思都没有跳出今天《现代汉语词典》的两个义项:要么单纯形容寒风,要么形容寒风吹颤之状,其中包括人的身体受寒“打冷颤”的情景。
  回头再看白居易对“瑟瑟”一词的运用。白居易在古诗人当中用“瑟瑟”一词最多,诗里“瑟瑟”出现了15次,大概占《全唐诗》中“瑟瑟”总数的1/5,频率远超其他任何诗人,唐代诗人李白、王维、李商隐、杜牧都没有用过瑟瑟一词,杜甫仅在《石笋行》中用过一次: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此处“瑟瑟”亦是风雨中颤动之意。
  白居易诗中的“瑟瑟”,基本停留在《现代汉语词典》的两个义项,比如《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是说风吹枫叶荻花的颤抖情状,这是“瑟瑟”的最通常用法。但白居易也有一些“创新”的用法,《山泉煎茶有怀》中有“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解释为: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此处是说茶末在热水煎煮中翻动的情状,从“风中颤动”转移到“水中翻动”,这是空间转移的创新。
  更有创新的,是将“瑟瑟”用到石头上。白居易诗作写石头多次用到“瑟瑟”:在《北窗竹石》中有“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在《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兼呈梦得》中有“隐起磷磷状,凝成瑟瑟胚”;在《太湖石》中有“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
  这几处“瑟瑟”难道是说石头是碧绿色的?记者认为并非如此。白居易上述诗中提到的石头,其实是“太湖石”。
  见过太湖石的人都知道,单从颜色上来看,太湖石以银灰色为主,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因此,太湖石并不青绿,将描写太湖石的“瑟瑟”解释为青绿,不符合事实。
  只有明白太湖石的特征,才能明确“瑟瑟”的意思。太湖石因石体久经湖水侵蚀,形成孔洞缠连的样子,又名“窟窿石”,白居易《太湖石记》中描述其状曰:“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下面一句对我们理解“瑟瑟”至关重要:“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这就是说,太湖石就像“哨子”,风吹太湖石的孔洞,形成各种声动之状。因此,白居易所说的“瑟瑟石”“瑟瑟胚”“未秋已瑟瑟”,都是形容风吹太湖石之后的情状,这仍然符合今天《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两种释义,其中“瑟瑟胚”是说石头长年累月经受湖水冲刷,形成可以发声的特质。
  白居易用“瑟瑟”引起解释上歧义和争论的,是描写水波。白居易描写水波,有两首诗用到“瑟瑟”,除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闲游即事》中还有“寒食青青草,春风瑟瑟波”的诗句,这里的“瑟瑟”能否解释为“青绿”?有人说,“春风青绿波”也讲得通。但记者认为,“瑟瑟波”如果解释为“青绿波”,“春风”和“碧绿波”没有发生联动关系,这显然不符合白居易提“春风”的本意,只有将“瑟瑟”解释为风吹过水面后的波纹颤动,才符合词语之间的语义逻辑。
  那“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又该怎么看呢?《暮江吟》的下半句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古代农历的“九月初三”,一般就是今天的十月份了,从时令上说是秋天了——秋天秋风凉,凉风吹拂过江面,这是白居易用“瑟瑟”的原因。因此,整个诗句这样理解或更为妥当: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被阳光和晚霞照到的一半江水是红色的,没有被阳光和晚霞照到的一半江水,还能看到被秋风吹拂后的颤动水波。秋日江面产生的“瑟瑟”波纹,是寒风所致,有一种萧条的冷感,与阳光和晚霞在水面形成的“红色暖色调”,是一种对比。
  “瑟瑟”指“寒风吹过水面后的波纹颤动”,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和白居易“同朝”的诗人,也同义使用“瑟瑟”一词。比如,唐代司空图《漫书》:到还僧院心期在,瑟瑟澄鲜百丈潭;唐代韦庄《乞彩笺歌》: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唐代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花心露洗猩猩血,水面风披瑟瑟罗。这些诗中的“瑟瑟”,解释为“寒风吹过水面后的波纹颤动”都讲得通,也符合《现代汉语词典》对“瑟瑟”词义的界定。
  还有一点,就是用“颤抖”“微声”解释唐诗中的“瑟瑟”,全都能讲得通;而用“青绿”解释唐诗中的“瑟瑟”,只有几处可以说得通。比如白居易《太湖石》中描写太湖石“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如果解释为“青绿”,那就是说太湖石“未秋已青绿”,显然这是不对的,太湖石不会变换颜色,而且本来也没有青绿色的太湖石——白居易《太湖石》这句诗是说:天气凉得快,没到秋天就刮凉风了,风吹太湖石的孔洞发出声音;而天要下雨的时候,太湖石因为吸收了阴湿的水汽,显得有点沉重。
  “瑟瑟”被解释为“青绿色”,据说最早来自明代杨慎。杨慎所著《升庵集》中有一句:“瑟瑟本是宝名,其色碧”。“瑟瑟”是外来的宝石称呼,这被认为是“瑟瑟”另外一个语义来源。但白居易用“瑟瑟”写诗,不可能一会儿是这个意思,一会儿又变成另外一个意思;尤其是他描写太湖石,不可能一会儿用“瑟瑟”说太湖石是碧绿色的,一会儿又用“瑟瑟”说“是风吹太湖石发出的微声”之意。
  概括来看,古诗中的“瑟瑟”一词,可以说全部用在吹寒风的秋冬季节和风雨交加的特定时刻,这说明“瑟瑟”只能用在比较“冷凉”的特定环境,“瑟瑟”的使用和天气、气候有关,而与颜色无关。我国诗人用的“瑟瑟”,是用“珡”作为弦乐器发“bi”声的传统本义和引申义,比如成语“瑟瑟发抖”。
  白居易用“瑟瑟”15次,其他14次都没有偏离《现代汉语词典》中“瑟瑟”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只有一次被“很正式”地解释为“青绿”,多数诗句用“青绿”解释讲不通,这本身就很不正常。


“瑟瑟”解释为“青绿色”是正确的

□ 杨加深

白居易《暮江吟》中的“瑟瑟”,《语文》课本中解释为“青绿”,笔者认为是正确的,许渊冲教授对“瑟瑟”的英译确实不妥。

首先,研究古代的诗词语汇,不能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词条多是针对现代汉语的,因此会忽略大量的古代语汇义项。

其次,许渊冲先生当然是受人仰慕的译林巨擘,但人无完人,瑕不掩瑜,大家偶尔出错也是难免的,每位大家也都是在不断改变自己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不可否认的是,许先生将“瑟瑟”英译作shiver(颤动,颤抖)的理解的确有失考据,也恰如批评他的人所说,是一个“译错的典型”。

其三,判断一个字词义项的存在与否,不能用统计学思维,更不能根据义项出现次数的多寡否定出现频率低的义项,合理的思维应该是,即便某个义项仅仅出现过一次,只要有理有据,也应算作一个单列类,这是词典编纂的原则之一。
  其四,单就“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句的自然常理分析,如果按照“瑟瑟”为shiver(颤动,颤抖)理解,也是讲不通的。同一江中的水,怎么会出现太阳照到的部分就红而平静,而太阳照不到的部分就shiver的现象呢?这是违背常理的。
  更应强调的是,该句并不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式的所谓“互文”写作手法,而是一种纯粹用颜色写景的平铺直叙,就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东边日出西边雨”一样直白。“半江瑟瑟半江红”句也是如此,夕阳斜照,照到的半条江面是红红的暖色调,照不到的半条江面是碧绿的冷色调,如此而已,白诗明白如话,想多了反而会出错。
  其五,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论述该问题,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瑟瑟”一词的两个来源,中国固有的“瑟瑟”和外来的音译词“瑟瑟”是两回事,既有时间上的先后,也有意义上的区别。“瑟”是个形声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庖牺所作弦乐(乐器)也。从珡(琴)必声。”由“瑟”字义符可知,汉字中“瑟”的上部分,篆书作“珡”,是琴的象形字,与珏(玉)无关,“珡(琴)”标注了“瑟”为弦乐器的性质。而由其声符“必(古入声字)”可知,当时人将瑟发出的声音拟音作近似于“bi(字音与古入声字‘碧bi’同)”的发音,所以,“半江瑟瑟半江红”,按最早的读音应该很接近“半江碧碧半江红”(这是纯就语音而言的)。后来语音演变,才逐渐变成了se的。以上说的是中国本土的“瑟瑟”,由于源自琴瑟的丝弦的颤动及其所发出的声音,于是又有了“颤动”“颤抖”,乃至表示声音的义项。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写的就是秋天枫叶和荻花在秋风中颤动的景象,但前提是,这个“瑟瑟”是中国汉语中土生土长的。
  而白居易《暮江吟》中使用的“瑟瑟”,虽然从字面上看仍然是个形声字,但这个“瑟瑟”却是一个来自古波斯的外来音译词,既然是音译词,所以在字义上与形符“琴(珡)”毫无关系,只须同音即可。关于外来词“瑟瑟”的文献记载,最早应见于《魏书·西域·波斯》中:“波斯国,……出鍮石、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多大真珠、颇梨、瑠璃、水精、瑟瑟……。”劳费尔著《中国伊朗编》中认为“瑟瑟”是出产于萨珊朝波斯的宝石,谢弗著《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进一步将“瑟瑟”定义为“天青石”。后来为强调其是一种碧绿美玉的性质或强调“瑟(乐器)”音的金声玉振,又加“玉”旁以“璱”代“瑟”,因此文献中的“瑟瑟”也写作“璱璱”。
  瑟瑟,这种时髦的外来宝石,曾深受唐及后人喜爱,因此“瑟瑟”成为时髦用语也就不难理解了。音译而已,不能钻牛角尖儿从义符上寻找线索,这就如同今天的“纳米”不是米,“夸克”不是重量单位是一个道理。据《新唐书·高仙芝传》载:“仙芝为人贪,破石,获瑟瑟十余斛。”高仙芝卒于公元756年,白居易生于772年卒于846年,可见在白居易时,这个外来词“瑟瑟”已经是个流行多年的“网红”外来词了,和现代人一样,诗句中使用外来词总是比陈词滥调有新鲜感,白居易也是位当时的“潮男”。此后的文献中也多次提到“瑟瑟”这种宝石。如《太平御览》载:“虢国夫人夺韦氏宅造中堂,既成,召匠圬墁,授二百万赏其直,而复以金杯二、瑟瑟三斗为赏。”元明时期“瑟瑟”一词仍流行;明沈德符《野获编·外国·乌思藏》中也说:“其官章饰,最尚瑟瑟。瑟瑟者,绿珠也。”
  其实“瑟瑟”作为碧绿宝石或碧绿色义项,早在白居易之前就入诗了。南宋陆游《携一尊寻春湖上》诗中有“花梢已点猩猩血,水面初生瑟瑟纹”句。词人韦庄《乞彩笺歌》中有“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句。这些诗句都是纯粹用颜色写的对仗句,而且都是用的外来词(“猩猩”也是音译外来词,此句中表示红色),“猩猩血”对“瑟瑟纹”,“瑟瑟波”对“猩猩色”,都是当时使用外来词的佳对。白居易诗句中的“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隐起磷磷状,凝成瑟瑟胚”等,其中的“瑟瑟”都是指质地和颜色,与“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是一回事。
  由于后来作为宝石义的“瑟瑟”一词的消失,后来的人们已经不知道这段历史了。所以才对“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但另一些外来词至今仍在使用,甚至人们已经不觉得它们是外来词了,所以就没有理解上的障碍。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写颜色的“琥珀光”容易理解,意思是琥珀色的光,而同样是写颜色的“瑟瑟波”“瑟瑟纹”“瑟瑟罗”“半江瑟瑟”却分歧很大,究其根源,其实就是历史语汇的消失与否所致。(作者系山东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