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话节气丨大雪:仲冬启幕 瑞雪丰年

大众日报记者 卢昱 杨庭栋 周世显 唐亚迪 策划 姚广宽

2023-12-07 17:42:0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12月7日,大雪节气追逐朔风,翩跹降临齐鲁大地。自此日起,仲冬启幕,天气越发寒冷,天空中的水汽将凝结为落雪。古人敏锐地观察到这种变化,并解释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古人将大雪节气共分为三候:一候鹖旦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此时寒意正盛,夜鸣求旦的寒号鸟也停止了啼叫;而正所谓盛极而衰,随着阴气达到极盛,世间阳气也逐渐回升,老虎开始求偶、马兰草奋力抽芽,大自然进入新的循环周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雪不是寒冷的代名词,独有澡身、洗心的特殊温度。在济南,有一座酷似花骨朵形状的华不注山,作家李一鸣认为:“我的心中,正扬起一场大雪,雪中的华不注,苍然盛放。”在他看来,“华不注”一直孤独地含苞待放,只有在纷纷大雪中它才得以真正开放,因为无尽的雪花是“华不注”的花朵。在“雪窝”烟台、威海,此后会有银装素裹、玉树琼花的盛景,在蔚蓝海天映衬下,犹如一幅泼墨山水长卷,宁静淡然。

早在西汉时,人们就察觉出雪花六瓣的现象,有“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之说,也就有了后世“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的诗词。在唐代时,民间已有雪神信仰,雪神姓滕、名六。因滕国(在今枣庄滕州一带)国君滕文公去世后下了场大雪,不便按时举行葬礼。当时人们说,这是滕文公想稍微停留一下,安抚社稷江山,所以降大雪延迟殡葬日期。这种说法与“雪花六出”的现象结合,让雪神从神坛走到民间。

对乡土世界来说,积雪如积粮。大雪不仅为农事点上了休止符,更奏响明年农作的序章。“瑞雪兆丰年”“雪多见丰年”“雪盖山头一半,麦子多打一石”等农谚,饱含着乡亲们对丰收的渴望。“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则让农闲中的人们,对雪有着更朴素的期望:当寒潮来袭,气温骤降,被积雪覆盖的麦田也会安然越冬;到冬末春初、气温回暖,积雪逐渐融化而为麦田吸收,成为麦田返青生长的甘露。

大雪节气,山东各地丰富的民俗,为素净冬日增添多彩画卷。以“小雪腌菜,大雪腌肉”为代表的景象,在海岱之间徐徐展开。“未曾过年,先肥屋檐”,家家户户着手腌制“咸货”贮存食材,腌肉、香肠、咸鱼等在人们的窗台边、屋檐下成排挂好。随着物流日渐发达,山东人餐桌上最浅显地呈现出南北文化交融的态势,各大商超、电商平台都有腊肉供应,尤其在冬日,炒家常菜蔬时,放几片腊肉,菜鲜肉咸,有春山青碧、夕阳光泽之通感。

冰天雪地里,人们或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或垂钓寒江雪,或踏雪寻梅,或滑冰嬉戏,即便手脸冻得通红,也难掩内心欢愉。此时,正是冬令进补、休养生息的好时机。民间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山东多地的乡亲们,有大雪时节喝红薯粥的习俗。俗话说“碌碡顶了门,光喝红薯粥”,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既香甜可口,可填饱肚子,又降脂去燥,一举两得。

大雪节气,在盼雪、赏雪中,满世喧嚣归于宁静。愿我们在仲冬的寒冷中,素心向暖,安然前行。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昱 杨庭栋 周世显 唐亚迪 策划 姚广宽)

责任编辑: 李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