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朱彦夫日记》诞生记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2021-10-22 17:25:1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2021年国庆节,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映。朱彦夫这位当年在长津湖战斗过的老英雄,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朱彦夫日记》一书也恰逢国庆出版,成为很多人的励志书。

朱彦夫日记的发现、挖掘、整理、出版历时8年,曲折颇多。编纂者——朱彦夫教育基地宣教科科长杜希伟,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得以让“朱彦夫日记”以书籍的形式和读者见面。近日,记者采访了《朱彦夫日记》编撰者杜希伟。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你想编撰《朱彦夫》日记?

杜:2013年底,全国多家媒体记者来沂源县集中采访朱彦夫同志,我和县广电局有关负责同志陪同记者到朱老家里采访,偶然发现了朱老部分旧日记本,翻看后发现这些日记文笔流畅、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既集中反映了朱彦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一心为民、勇于担当的赤子情怀,又让人们看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朱彦夫呈现在人们面前。这让记者们眼前一亮,找到了新的新闻点。为方便记者阅读,我将发现的小部分日记整理成电子版。2014年1月16日,《淄博日报》整版刊发了朱彦夫日记选登,受到了读者的好评。随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大众日报》等全国20多家媒体,相继刊载、报道。受此鼓舞,我决心系统整理朱彦夫日记,断断续续整理了近十万字。

记者:《朱彦夫日记》主要内容包括什么?

杜:《朱彦夫日记》的主要内容包括日记、工作笔记、通讯稿件等朱彦夫的手稿。

2014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展开,朱彦夫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鲜活代表,我感觉他的日记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为配合学教活动的开展,我将整理的部分日记编印了一本小册子《朱彦夫日记选编》,并每篇都撰写了读后感,作为学教活动的教材,在全县党员干部中推广学习,丰富了学习内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朱彦夫日记选编》基础上,2015年以后,我又陆陆续续整理了部分日记、工作笔记和通讯稿件等朱彦夫的手稿。2021年,省有关单位策划出版“朱彦夫系列丛书”。借此契机,在朱老家人的帮助支持下,又发掘整理了部分朱老的日记。最终全书收录了朱彦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的59篇日记,7篇事迹报告,16篇发表于《大众日报》《临沂大众》等媒体的文学作品,还有他的部分学习笔记、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今年国庆节之际,《朱彦夫日记》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朱彦夫日记》编撰者杜希伟和朱彦夫同志合影

记者:整理《朱彦夫日记》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杜: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整理朱彦夫日记过程中,我遇到的困难颇多。

一是收集资料难。朱老的写作时间跨度很大,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中间很多手稿遗失,还有很多手稿因保存不当,发黄、变脆、褪色、破损,有的甚至被老鼠咬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朱老就是多家媒体的特约通讯报道员,发表了很多文章,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难以查找,特别是在电台播发的稿件,更是无从查阅。面对这些困难,我没有气馁。一方面,发动朱老家人从旧居等地多方搜集资料,寻找有价值的手稿、信息。另一方面,不辞劳苦,多次到临沂档案馆、大众日报社等,查阅档案,找到了朱老当年发表的文章多篇,丰富了书籍内容。

二是整理辨识难。面对海量的手稿、笔记、信件等资料,整理辨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认真更要耐心。朱老没有上过一天学,完全是自学成才,他很多字写法比较特殊,这给整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另外朱老长期生活在农村,文稿中方言土语很多,乡土气息浓厚,而且描述的也多是上世纪农村的生产生活场景,其中的很多名词、事件,笔者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也给编辑工作带来了困难。笔者以极大的耐心,结合上下文逐字逐句辨识,对于不认识的字,向其家人、专家、老教师,甚至老农民请教,才甄别完成了全部手稿。在此基础上,又去伪存真、去粗留精,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

记者:整理编撰完成《朱彦夫日记》有什么特别感受?

杜:当历时多年,终于将朱老的日记全部整理完成出版后,长舒了一口气。品读朱彦夫日记,回看朱老的一生,可以说是“抓了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的精彩”!

朱彦夫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苦水里长大的,十岁父亲去世,跟着母亲要饭为生。14岁参军,10次负伤。在长津湖战役中,头部、胸部、腹部7处重伤,肠子流出体外,18岁就被截去四肢,失去了左眼。作为最有资格“躺平”的人,他却“站”起来,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他不但学会了生活自理,还干了25年村支书,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奔富路。退休后,他也没有“躺平”,而是向书山攀登,没手没脚却写了两本自传体小说。2019年,国家授予他“人民楷模”光荣称号。生活让他遍体鳞伤,但最终他所有受过的伤,都变成了闪亮的勋章!

记者:整理编撰《朱彦夫日记》后,对朱彦夫这个身边的英雄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杜:确实如此。朱彦夫这样一个残疾程度如此之深的人,生活自理都很困难,为什么后来却能取得这样惊人的成就呢?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坚持写日记。

朱彦夫没有上过一天学,他是受伤后在荣军医院自学成才的。自从他学会写字后,他就坚持用残肢抱笔写日记。在长达40多年里,他用惊人的毅力写下了26万多字的日记,被誉为“日记超人”。这些日记内容庞杂,富有时代特点和乡土气息,真实记录了他工作、生活、学习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抒写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透过这一页页泛黄的老日记,让我们得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触摸人民楷模那颗高尚的灵魂。

为什么说是日记成就了朱彦夫呢?一是,朱彦夫通过长期坚持记日记,锻炼了文笔,提高了写作能力,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文字基础。二是,通过记日记,锤炼了思想,提升了他归纳总结能力,进而提升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以后的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他的日记不是流水账,而是思想的火花和碰撞。他为什么能当好村支书,而且干了那么多常人都不敢干、干不好的大事、难事,这得益于他擅长归纳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坚持记日记,也涵养了他自律的品行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自律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自律。坚持记日记,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复一日,会突然在某一天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四是,通过记日记,养成了他自我审视、自我反省的习惯。他的日记不是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而是灵魂的拷问,一日三省吾身。他正是在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中,持续进德修业,成就人生、抵达高境的。

书籍出版后,我去给朱老送书,看到近90岁高龄的老人正在床上挥动瘫痪后唯一能动的左臂锻炼,老人幽默地说,这是他的“模范肢”,喝水、写字现在全靠它了。

记者:想对读者说一句话吗?

杜: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朱彦夫的一生,不断挑战人生极限,把“人生实苦”酿成了奋斗的甘甜。

人生实苦,能有志愿军战士苦吗?能有朱彦夫苦吗?如果你觉得人生苦,不妨读读这本《朱彦夫日记》。如果你觉得人生苦,不妨读读朱彦夫。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通讯员 崔传生 报道)

责任编辑: 张晨     签审: 王如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