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故事:华泰的“镜子文化”
大众日报记者 杨学莹 毛鑫鑫 周艳
2018-05-13 07:13:15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在一座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办公楼上,有一间陈设简朴、窄小得容不下几个人落脚的房间,这是华泰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建华的办公室。尽管华泰建设了高档写字楼,他依然如此坚持着。“企业能走到今天,都是大家一起没日没夜拼出来的,要让年轻职工把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下去,我自己就必须做给他们看。”这是华泰的“镜子文化”,李建华把自己当成一面镜子。
华泰的职工都知道,李建华出差从来不坐头等舱,不住五星级酒店。1991年3月,李建华到桂林参加一个会议,散会后乘飞机到广州已是凌晨2点,转乘的飞机要在天亮后起飞。为了给企业省钱,他连40元的住宿费都舍不得花,提着行李在大街上转了4个多小时。这一年,华泰所创利税是952万元。
在华泰,李建华和家人没有特权。他跟普通工人一样吃大锅饭,在食堂就餐一样刷卡交费。他不允许家人使用企业的车辆,家里的电话费从来没用过企业一分钱,他用无声的行动凝聚职工的思想。“每一级领导干部都是下属的一面镜子,当领导就是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李建华说。
有一次,李建华收到了一封揭发司机在拉碱途中有卖碱行为的信件。在查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侄子也牵涉其中。按照公司规定,凡参与舞弊行为的应予辞退。有的领导劝说:“孩子刚上来不懂规矩,只是跟着别人干的,就不要处理了。”但李建华硬是铁着心肠,把大哥托付给他管的侄子辞退了,用自己家的钱资助他搞个体运输。
“制度规范面前,没有人可以例外!”李建华说,办企业,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只要解决了人的问题,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而要解决人的问题,第一要以情感人,第二要有制度保证。
李建华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措施,形成了科学的财务运作机制,而第一个约束的就是他自己。1996年年初,李建华在农村的一位老街坊找到了他,要几米废铁管焊个炉子。重情义的李建华既想帮助老朋友,又考虑到必须遵守企业的制度。于是,他写了个批条,按照规定找其他两位领导签了字,然后自己到财务科交了20元钱。
他的这位老朋友到废料堆拉货时,看管人员听说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出于好意,就多给了两米。然而在出大门时,门卫看到批条与实物不符,就扣了下来。李建华得知后,表扬了门卫,对废料堆看管人员进行了批评,自己又到财务补办了手续。“我不是控制这几米废旧铁管,它值不了几个钱。但如果我不带头执行企业的规定,就不能树立起好风气。”李建华坚定地说。
很多人都说,华泰职工很好识别辨认,他们一身正气、吃苦耐劳、能征善战、遵守规则。而这些,是李建华和他的“镜子文化”为华泰人塑造起的标签。
责任编辑: 刘芝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