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样本解析|山村五埠岭的乡村记忆

大众日报记者 刘兵 刘英

2018-07-18 21:12:06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游览石头古村落,体验农耕文化,品味乡愁记忆。在肥城市孙伯镇五埠村,古村建筑十分独特,这种“门中有门、院中套院”的“伙大门”建筑风格全国罕见。村内古迹众多,有古井十八眼、古姓氏谱碑、古戏台、古藏兵洞等,还有保留完好的文革时期的主席像台等。依据这些资源,泰山四方集团本着“保护为主,修旧如旧,完善设施,强化服务”的原则进行了综合开发,成立了泰安市五埠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聘请了全国著名民俗规划专家对古村落进行规划提升。总投资1.2亿元分三期建设。通过三年的修复建设,把五埠岭伙大门景区打造成“一点、两村、三区、四基地”,即建成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山东第一石头村,山东“乡愁记忆”特色小镇村;建成全国4A级旅游景区,农耕文化风景区,红色景点旅游区;设立影视传媒古村落拍摄创作基地,美院美协美术家写生创作基地,摄协摄影家拍摄基地,乡愁记忆景区创新基地。

五埠村三面环山,西为水口,东北处高,村庄依山而建。群山青柏带帽,山下核桃缠腰,梯田层层尽染,地里五谷丰绕,到处一片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象。走进五埠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通门假山,五埠岭三个毛体鲜红的大字,屹立在游客面前。仔细看这座人造假山共有五个山头,其实象征着五埠岭的来历。原来五埠岭不叫五埠岭而叫五步岭,最早的皮氏在此居住,地方不大五陵起伏,一步一岭,所以叫五埠岭。

在当地传说着这样一首民谣,九岈二山,狼虫虎豹,小红山。万丈高,磨的苍天吱吱叫,黑风口三千里人头刮掉。高山出刁民,元末明初,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盗匪四起,一段养姑、舍姑、杀姑的命案震惊了朝廷,朝廷即命州城大将,带兵来伐,不幸被敌陷,死在了岈山北的杀姑顶上,伤了大将这还了得,朝廷急派兵马来伐,荡平了匪患。当时将军的棺木就放在了五埠等着家人来,家人来到见将军的棺木被青藤缠绕,认定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便就地安葬,并留家人守墓在此。家人在此落户,繁衍后代。

起伏的丘陵是五埠崛起的胸膛,纵横的石路是五埠的血管在流淌,五埠村依山而建,东北高,西南矮,在村口有个五亩半的池塘,谓是“水口”。古人建村设房都有“水口”所说,但都没有五埠村的“水口”那么明显,那样敞亮。为了营造理想的人居空间,老辈人在规划地址时,充分吸收古代儒家哲学中“天人合一”及道家“物我唯一”的思想观念,刻意追求一种独特的即: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又富于生机活力的生态聚居空间,将前有照,后有靠风水地理学发挥到极致。据说这五亩多地的池塘是六七十年代全村靠自己的力量修建的,希望他能聚水聚财聚福气,修建好的一九六五年夏天,一场大雨把池塘灌满,人们高兴极了,可到了第二天满池塘碧水,说不见就不见了,原来池塘地下皆是青石,石缝大小不一,说漏水哪还有治,漏水等于漏财,因此村庄一蹶不振。如今旅游兴村,聚财富民,对池塘进行重新改造,采取了先进的防漏措施,栽植莲藕,架起了步行桥,成五埠村主要的八景之一。

走进伙大门看着眼前的古屋古房,古院落,感受到房屋内散发出来的农家的古训,所产生的共同感和凝聚力,体味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跨越时空的距离,让烦躁的心灵得到宁静的抚慰,远离喧啸,思绪也随着沧桑古朴的文化飘进了历史记忆的深处。伙大门依山坡而建,北高南低一条胡同向北伸去,最北边的便是这家祖长而居,每个大门都深藏一户人家,这家人家必须有堂屋,偏房,堂屋为主,偏房为次,茅厕、粪坑便不可少,只要有了这些,便能安享生活,都能勤俭持家,过着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可以说在五埠村伙大门的各家各户里,都曾上演过无数的人间故事,有喜、有悲,有哭、有笑、有辉煌也有暗淡。看着这一家一户的石大门,望着这石磙,石磨、石台登,这一块块冰冷的石头,经过石匠师傅的双手,使一幅幅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画面耀然石上,在这里谁家大门做的精巧别致谁家保准就有一位好的石匠,因为伙大门里的每一处院落,每一家的房屋都是自己做的。

五处特色民俗院落是乡愁记忆特色小镇的亮点工程。每一处院落突出一个主题,室内布置及院落建设围绕主题而建,展示不同的内容,形成不同的文化符号,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标志,增添乡愁记忆特色小镇的文化氛围和旅游体验乐趣。五处民俗院落集民俗展示、餐饮住宿、游览体验为一体,是特色小镇的标志性景点,寓意为“五韵芬芳”。

在村中有一颗枝繁叶茂的核桃树,栽于一九五七年,至今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这棵核桃树,见证了五埠村从初级社到合作社,人民公社到文化大革命到大包干,初级社会到现在的小康社会,目睹了五埠村人们的喜乐哀鸣,历史变迁。

向南的一根硬枝,挂着一大口钟,每当村里大事小事出工开会,它就当当的响。一九六九年到处都在修建主席台,五埠也不落后,可修建在哪里却一时说不好,一般的主席台建造应该坐北朝南,可坐北朝南也没有这麽合适的地方,正在为难,一位老石匠发了话,这井是依靠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咱自己打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主席台就建在井前,坐东朝西,西望水口,他老人家也就满意了。几个石匠一合计,就地取材,用石头建起了这座主席台,如今已在这里耸立了五十多年。

村中还有一座古牌,民国十年立,距今有百十年的历史,据古牌记载,五埠原名五埠岭,开玩笑的常年干旱,赤地千里,后经龙王指点,在山北沟里,打井一眼,涌出甘泉造福了一方百姓,百姓为纪念龙王的恩德,修一座龙王庙,塑起金身,常年侍奉,刻碑记念,如今龙王庙已毁,此碑犹在,老百姓见此碑,共发善心,从沟里移到这里,立好供养,留芳百年。

而村头的古井,旱不枯,涝不溢,主要来自于东面人造石匣,石匣位于东面,百米处,人工建造,下雨时聚集雨水,得财聚宝,常年不干,石匣有水,井中有源,这个双口井的水,清澈甘甜,仔细看来,这石井台的沿有过井绳勒励的绳道,多少年来他用甘泉哺育五埠村的父老乡亲,一九八五年,肥城市全市实行四通,家家户户通自来水,五埠村西深井里送来自来水,人们才用石头盖住了井口,这井才藏在了大伙的记忆里,留在人们的回忆里,这上面铁芦碌是一九七零年治作用上的。

一座座散发出古朴气息的老屋、老房、老街、老巷、半遮半掩的诉着一个个光阴的故事。清澈的溪流无声无息的淌过一条条刻着岁月追忆的青石板,激起了无尽的思绪,依山而建的古民居,石屋石墙、石大门,错落有致,精美的石刻,细致的石圈,交织出一幅幅石画之中。走在一座座古屋古房间,感受房屋内所散发出的诗书传家,耕读传世的古训,体味着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让人回味,叫人思索,让烦躁的心灵得到宁静,让浮躁的心灵得到抚慰,无限的思绪也随着沧桑古朴的文化,飘向历史记忆的深处。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