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野实践|一个旅游度假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大众日报记者 刘兵 张楠 刘英

2018-07-12 18:51:54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雪野旅游区山水生态资源非常丰富,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海拔600米以上的山达到20多座,其中香山海拔918米,为全市最高峰。森林公园面积达到251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2.8%,其中华山森林公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46平方公里;马鞍山森林公园是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还有九龙大峡谷和九天大峡谷组成的齐鲁大峡谷群,是“江北第一大峡谷”。全区有瀛汶河、通天河、运粮河、王庄河、寨里河、宅科河六大河流水系,大小塘坝、湖泊100多座,水域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75%。其中,雪野湖13平方公里,是济南都市圈内面积最大的水面,也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这些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构成了雪野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资源。

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雪野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境内齐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孟姜女传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茶业抬芯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汪洋台、刘俊林殉国处、摩云山梯田群、西抬头抗日纪念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雪野鱼头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灵云禅寺遗址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茶业口镇卧云铺村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茶业口镇被省文化厅评为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逯家岭、中法山、上王庄、潘家崖、中茶业是省级传统古村落;卧云铺、逯家岭、娘娘庙是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传统文化村落。齐长城文化、红色文化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雪野旅游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雪野旅游区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住宿餐饮、商品购物等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全区现有A级景区9处,省级旅游强乡镇3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8个;全国及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7处,省级休闲渔业公园1处,精品采摘园36处;有雪野印象、雪野醉鱼、朗野蜂蜜、雪野小米等10多种特色旅游商品;还举办了房干生态旅游节、茶业樱桃节、吕祖泉桑葚节、香山牡丹节等各类乡村旅游活动20多项。

随着雪野旅游区乡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该区农家乐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已逐步形成了环雪野湖片区、香山王石门片区、房干王老片区和茶业口卧云铺片区等特色农家乐集群。数据显示,全区农家乐已达到600家,年经营收入1.8亿元,净利润达到3600万元,直接从业人员6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2万余人。从规模上看,餐位数超过200个的农家乐达到96家;从品质看,省级星级农家乐达到116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16家;从从业人员素质看,农家乐经营业主平均年龄40-50岁的占70%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0%左右,员工配有统一服装的达到15%;从规范经营看,已形成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3家,持有营业执照的农家乐达到98%以上,享受省级改厨改厕政策补助的达到206家。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中精力齐抓共管。雪野旅游区抢抓乡村振兴和莱芜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以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注重培育特色,加快基础建设,强化政策扶持,正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旅游休闲新高地。

未来,雪野旅游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将以环雪野湖片区为核心,以仲临路和环山绿道为脉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带动房干王老、香山王石门和茶业口卧云铺等三个片区的发展,打造雪野湖美食小镇、房干村、王老村、雪野三峡、娘娘庙村、竹园子村、王石门村、独路村、卧云铺村、逯家岭村、中茶叶村等多个特色乡村旅游接待点,形成“一核三片多点”的雪野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布局。

雪野旅游区将根据山东省《好客人家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和《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引导全区农家乐进行提升改造,向精品民宿和乡村酒店方向转型升级。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原则,对农家乐经营业主、从业人员进行管理、餐饮、服务标准等各类培训。

此外,他们还抓住成立中国地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雪野基地的重大机遇,充分借助大学的资源、人才、科研优势,对重点村深入开展农村文化资源普查,挖掘、传承雪野文化,讲好雪野故事,打造雪野乡村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打造航空文化、齐长城古村落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旅游商品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例如,邢家峪村以打造饮食文化特色村为目标,重点围绕雪野鱼头文化进行打造,搜集整理雪野鱼头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赏原料和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提升雪野鱼宴的文化内涵。

值得关注的是,雪野旅游区还将以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为统领和龙头,利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策划举办一系列品牌赛事活动,如耳立音乐节、路亚垂钓大赛、马拉松赛、徒步大赛等水陆空赛事活动,同时积极举办樱桃节、桑葚节、美食大赛、摄影大赛、重阳登高节等各类乡村旅游活动,并通过不断的节会举办,打造形成汽摩运动公园、音乐露营基地、跳伞运动基地、健身步道、垂钓基地、采摘基地等常态化运营产品,扩大影响,打造品牌,积聚人气,拉动旅游消费,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条。

责任编辑: 高翔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