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 “3+3+3”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2019-01-13 12:50:12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近年来,荣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先后投资20多亿元,加强了教育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全市教育的内外环境、供求关系和资源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争当走在全省县域践行新发展理念排头兵的新目标和全市突破式发展的新要求,荣成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系统破解教育系统育人方式、办学模式、队伍建设等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运用“3+3+3”工作方法,完善三项工作机制,突破三项重点任务,理顺三项体制机制,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2本推进深化改革的工作台账,建立完善17项改革配套实施细则,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全面展开。

    一、坚持高位引领,建立完善三项工作机制。

    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编办、财政、人社等涉及教育改革的30个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在具体推进改革的进程中,坚持定期调度,对建设规划用地、优秀人才引进和教育经费投入保障等阶段性“梗阻”问题,实行周调度汇总、月通报整改。二是工作推进机制。建立教育改革统筹决策、分工落实、协调推进和督察督办的“三线发力”工作推进机制,即市政府牵头抓总,定期组织召开改革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市教育局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加强改革组织协调、过程指导和督导跟进;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围绕改革重点、节点,主动互动呼应改革大局,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三是监督考核机制。将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把推进改革政策落地生根作为联席成员单位“一把手”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政府督查考核办动态跟踪两本工作台账完成情况,及时公布考核结果,通过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确保改革政策落准、落细、落实。

    二、坚持创新驱动,率先突破三项重点任务。

    一是创新育人方式。结合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创设了3个省级和14个地市级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开设15处海洋特色课程和田园综合体观摩基地,为学生的研学旅行提供了条件保障。积极对接哈理工荣成分校、歌尔集团、核电集团等驻荣高校和企业,发挥企业科创实验室和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深化“模拟飞行器”等6个“创客实验室”的项目研究,培育省级以上航空特色学校12所,全员提升了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二是创新办学模式。从优化城市发展的软环境着眼,先后召开3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专家论坛会,实地考察了北大培文、北京21世纪等4所国际民办学校,与北京海淀教育投资集团青岛为明学院初步达成合作办学意向。项目合作方面,2所实验幼儿园从天津阅美慧、台湾体适能等教育集团引进合作项目,提升办园水平;结合寻标对标活动,全市7所学校与省外、27所学校与省内名校结成联谊校,在教育管理、特色共建等方面探索新的增长点。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出台了《荣成市教育系统引进人才的实施方案》,提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口号,共公开招聘市外齐鲁名校长1名、取得地市级以上荣誉的优秀名师2名、外地优秀在编教师3名;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80名,公办幼儿教师50名,其中“硕师计划”3人,研究生5人,双一流本科生和省级优秀毕业生2人,从源头上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坚持综合管理,切实理顺三项体制机制。

    一是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向优质均衡求突破,一方面按照课时量标准,依托6个学校联盟,采取缺岗学校招考、转岗分流、交流轮岗等措施,2018年共引导200多名教师由超岗学校向缺岗学校流动,其中骨干教师162人,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高位发展。另一方面,实行了2期农村特级教师岗位招考计划,择优录取17名,加强了农村薄弱学科建设。二是深化校长考核评价制度。实行校长资格准入制度,遴选33名优秀中层干部,安排到优质学校进行跟岗培训和挂职锻炼,对考核优秀者,发给校长准入资格证,列入后备校长资源库。活化“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出台《教育系统校级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中小学校长学年度绩效考核办法》,对校长专业素质、办学水平、办学业绩等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压力传导和工作沟通,暑期共对4位校级干部和11位中层干部实行了退出机制。三是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把教育发展的各项投入放在政府首要的位置。优先保障学校建设用地,近两年共实施了18个新建和改扩建解决大班额问题项目,新增校舍27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02万个,在全省率先解决大班额问题。积极发挥“永怀教育奖”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单位、民间组织设立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基金。同时,对每年评选的20个教育科研项目奖励20万元,营造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 王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