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在抗战实践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2015-09-02 10:57:02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坚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标任务,带领山东人民浴血抗战,艰苦奋斗,不仅光复了齐鲁旧河山,而且在战火中创造出一个朝气蓬勃、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山东人民逐渐认清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从而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与之形成血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和鱼水相依的利益共同体,夺取了抗战的胜利。
  一、党在山东抗战中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在这一点上,山东表现尤为突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甚至长期一段时间独撑山东抗战大局,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一是在国民党逃跑之际担当起领导山东人民抗战的重任。从全国范围来看,在抗战爆发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发挥着主战场作用,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主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但对于山东来说,情况并非如此,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就担负起了领导山东人民抗战的重任。全国抗战爆发后,日军很快侵入山东,肆意烧杀淫掠,致使生灵涂炭,哀鸿遍野。而肩负抗敌之责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虽拥兵10万,但却为保存实力弃人民生死安危于不顾,率十万大军稍战即逃,其委任的近百名专员、县长也纷纷弃城携款各奔西东。面对凄惶无助的万千百姓,山东共产党人毅然挺身而出,担负起了领导全省人民抗日救亡的重任,在没有八路军主力部队支持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在全省发动了十大抗日武装起义,抗日烽火燃遍齐鲁大地。起义队伍肩扛大刀、长矛与敌人英勇拼杀,很快作战百余次,解放县城15座,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同样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的临阵逃跑,与共产党的勇敢担当形成鲜明对比,两者在历史考验面前的得分,高下分明,一目了然。
  二是在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坚持山东敌后抗战。与全国其他抗日根据地相比较,山东是国民党顽固势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以沈鸿烈、秦启荣为代表的山东国民党顽固派执行蒋介石反共政策最为坚决。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改变策略,将主要兵力用来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对国民党则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统治集团内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日本,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山东省国民党第二任政府主席沈鸿烈,坚决贯彻国民党“溶共、防共、限共”方针,提出“统一划分防线”等四条措施,积极反共;对于抗战大业,却置之不顾,竟然提出“宁伪化,勿赤化”,“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的反动口号,并制造“太河惨案”、“雪野惨案”等一系列反共“磨擦”事件,成为山东抗战阵营中的一股逆流。共产党和八路军尽管受到顽固派的不断挑衅,但始终以抗战为己任,在与顽固派斗争的同时,始终坚持敌后抗战。为增强山东抗战力量,中共中央决定“派兵去山东”。陈光、罗荣桓率领一一五师主力部队来到山东,与土生土长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取得陆房、梁山、五井、刘家井、孙祖、杨家横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给予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逐渐开辟了山东敌后抗战的主战场。
  三是在极度困难中坚守山东敌后抗日主战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妄图将华北作为支持其扩大侵略战争的基地,对华北连续推行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蚕食”和封锁,山东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在严峻困难面前,国民党敌后战场军无斗志,日趋崩溃。由于遭到日军多次大规模进攻,于学忠率领的东北军伤亡惨重,士气不振,战斗力大大削弱。牟中珩任主席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民穷财尽”,困难重重,致使人心涣散、难有作为。在日军的政治诱降和军事压迫下,吴化文、宁春霖、厉文礼、齐子修、荣子恒、刘景良等国民党名下的地方保安部队和游杂武装纷纷投敌,大部伪化。近20万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到1943年仅余5万多人,而伪军却由1940年的8万人上升到16万人。与国民党形成鲜明对比,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顽强坚守,愈挫愈勇。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山东广大共产党员和八路军战士与人民群众携手同心、生死相依,以大无畏精神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同日本法西斯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殊死搏斗,表现出血染山河、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四是在国民党主力部队和省政府撤出山东后独撑抗战大局。与全国其他敌后战场不同,山东是唯一长期由共产党领导军民独撑抗战大局的地区。1943年,蒋介石认为于学忠反共不力,令李仙洲部入鲁接替于学忠。7月,于学忠难以坚持,不等李仙洲接防,即在八路军山东军区帮助下率领6000疲惫之师和省政府离开山东。李仙洲部入鲁后奉行“先歼匪(共产党和八路军),后敌伪”的方针,向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理所当然遭到山东抗日军民的坚决反击。李仙洲部的反共并没有换来日伪军的“让路”,仍不断受到日军的阻击,在损兵折将一万多之后,被迫于8月退回皖北。至此,国民党在山东境内已无主力部队,敌后抗战的重任历史地落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身上。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八路军山东军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抓住日军在华北收缩战线的有利形势,自1944年春至1945年夏,开展了一系列攻势作战,取得一连串重大胜利,收复大片国土,使千百万同胞重见光明。8月,罗荣桓指挥山东军区23万大军兵分五路,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规模空前的大反攻,除济南、青岛几座城市及胶济、津浦铁路沿线外,全省大部地区得到解放。此时,国民党党政军机关和部队远在省外,在山东民族解放攻坚克难的最后舞台上,始终是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独立承担着战略反攻任务,没有国民党的身影。
  二、党领导山东抗日军民创造了人民战争的范例
  中国抗日战争是弱国与强国的较量,实力悬殊明显。基于这一事实,中国共产党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主张放手发动群众,同时将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制定了一整套开辟敌后战场、开展大规模游击战争的纲领、原则和方针,并适应敌后游击战争需要,进一步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山东于1938年5月全境沦陷后,一直处于敌后抗战,在贯彻游击战、兵民思想方面最为坚决和彻底。在八年抗战中,山东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生死相依,共同铸成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一)党政军民血肉相连奠定了人民战争的根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与人民群众建立起生死相依、血肉相联的密切联系,是山东党组织群众工作的重大突破和重大成果,同时也是取得这场人民战争最终胜利的决定因素。抗战期间,山东党组织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生产力的解放,使人民群众提高了经济地位,获得了经济利益;在政治上通过民主政权改造,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在敌人的残酷“扫荡”中,誓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涌现出“马石山十勇士”等大批英勇的人民卫士;在日常作风中,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拥政爱民,与百姓亲如一家。这一切都使人民群众感激共产党,心向共产党,在战火的洗礼中与党建立起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一经发动,蕴藏其间的巨大力量便如山呼海啸般爆发出来,在抗日战场上充分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
  (二)三位一体的人民武装体系是人民战争的组织保障。将创建革命军队同武装工农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建设革命武装的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为适应敌后游击战之战略方针,提出建立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团)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山东党组织贯彻中央战略指导思想,根据形势发展,逐渐建立健全了三位一体的人民武装体系,在军事体制上保证了山东敌后抗战的人民性。首先,民兵和自卫团本身就是不脱产的群众武装。这一部分构成三位一体军事体系“金字塔”的最底层,是人民抗日武装的基础力量。到1945年底大反攻胜利结束时,仅山东抗日根据地就有民兵71万人,自卫团209万人。他们本身就是基本群众,不脱离生产。其次,地方武装体现出群众性。地方武装是限制在一定地区活动的部队,如各县、区、乡脱离生产的武装。这些部队是发动群众,率领民兵、自卫团长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比主力部队同群众的联系更为密切。不但在组织成分上强调土生土长,而且在行动目标上,以保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第三,主力部队在兵源、任务方面体现出人民性。主力部队来源于人民,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三位一体的军事体制,使得群众武装民兵和自卫团成为主力部队源源不断的兵力来源。同时,主力部队以争取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发展抗日根据地为首要任务,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开展斗争,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
  (三)广泛的群众性游击战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后,中共中央军委提出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游击战的对敌斗争方针。罗荣桓根据中央方针,经过对游击战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明确提出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同时,由于减租减息运动,民主政权改造,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积极投入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并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出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新鲜有效的战术形式,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使敌人行止不宁,左右挨打。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胶东地雷战,更是名扬华北敌后战场。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山东民兵配合部队作战32900余次,单独作战52650余次,毙伤俘敌伪27238名,为山东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党始终在山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在全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始终维护、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打败日本侵略者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在山东,尽管顽固派势力强大,顽我斗争激烈,但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团结一切抗战力量,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山东合作抗战的有利态势,对赢得抗战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是真诚团结友党友军。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山东共产党组织非常重视对友党友军的统战工作,始终怀着团结抗战诚意,维护团结抗战大局。自1937年春开始,中共山东省委积极配合中央开展对韩复榘的统战工作,与韩复榘达成释放在押政治犯等三项协议,建立了山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400余名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获得释放。同时,在共产党人的动员和影响下,鲁西北国民党第六区专员范筑先下定决心“裂眦北视,决不南渡”,与共产党人真诚团结,并肩抗敌,发展和巩固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东北军入鲁后,积极开展对于学忠部的统战工作,在敌情通报、策应战斗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双方在抗战期间基本保持了团结合作。此外,共产党还积极开展对国民党将领石友三,地方军政要员韩多峰、孙玺凤、张里元等的统战工作,争取他们与共产党团结合作或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了中立。同时在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始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分化顽固派,争取了更多力量留在抗日阵营中。
  二是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力量。按照中央全民族抗战方针,除团结友党友军外,山东党组织广泛团结了社会各界力量。首先,团结了一些有威望、有影响的士绅名流参加抗战。如在抗战爆发初期,团结范明枢、赵笃生、葛阳斋、辛葭舟等文化界、教育界、工商界名流投身抗战,对抗日武装起义的发动和抗日群众团体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争取鲁南开明士绅万春圃更成为共产党统战工作的一个范例。特别是李澄之、刘民生、梁竹航、彭畏三、田佩之、杨希文、王绍洛(画家)、杨荆石(画家)、那狄(木刻家)、姚尔觉、范明枢等大批高级知识分子都先后在抗日根据地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成为共产党团结抗战的重要力量。其次,团结争取了中间派抗日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因民族大义揭竿而起,但不属国民党部队,其领导人大多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如在党的团结争取下,山东滕县的孔昭同,所部编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鱼台县爱国人士聂峨亭领导的抗日武装整编为八路军湖边游击第四大队。另外,还重视社会统战工作。在民主政权中大力贯彻“三三制”原则,吸收士绅名流参加政权;在减租减息运动中既强调减租减息,又强调交租交息,进一步调整了与地主之间的紧张关系,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是不断巩固壮大统一战线的基本力量。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下建立,并在其努力维护下延续和发展的。而共产党之所以能在统一战线中占居主动地位,重要的是其拥有一支巩固的人民群众力量,这是共产党对外开展统战工作的基础。山东群众组织建设虽然在抗战初期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重重阻挠,但到1940年上半年,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抗日自卫团等群众组织在各根据地纷纷建立。到1940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加入群众组织的人数达到200余万。同年8月,山东省联合大会召开,各群团省级领导机构成立。随着减租减息运动的深入开展,群众被广泛发动起来,到1944年下半年,共有404万人参加了各类群众组织,占当时根据地人口的26.5%。广大群众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成为共产党开展统战工作,维护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条件和有力保障。
  四、党带领山东人民创建了新民主主义新山东
  山东党组织在领导抗日军民艰苦抗战的同时,在根据地大力开展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不仅光复了齐鲁旧河山,而且在战火中创造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山东。1940年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论”之后,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即于同年9月通过《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有关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现出明显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在随后召开的全省行政会议上,更在全国率先提出“创造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山东”的奋斗目标。到1945年底大反攻胜利结束时,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军民共解放14.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山东全部国土的92%,全省3800万人口中有3500万生活在解放区的蓝天之下。
  (一)积极推进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山东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体系,首先体现在减租减息运动带来的生产关系变革上。减租减息运动不但使农民因为分配关系调整直接获益,而且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另外,通过反汉奸恶霸斗争,也使大量土地直接转移到贫苦农民手中。这些都使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受到沉重打击和削弱。其次,在大生产运动中建立起具有新民主主义特点的互助合作劳动关系。在中共中央的倡导和鼓励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大力推广变工组、搭犋组等换工互助,解决了大生产中劳力和畜力不足的困难,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在榨油、纺织、铁木工、供销、运输、缫丝、染织等行业广泛建立生产合作社,实行折价入股、公私两利、按劳分配、按资分红原则,无论生产方式还是分配形式,都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另外,在兵工、染织、鞋袜、造纸、印刷、制皂、卷烟、文具等行业大力发展公营工厂,壮大了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积极推进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山东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体系,首先体现在建立了完备的民主政权体系。到抗战胜利,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党领导的第一个省政府,下属公安总局、民政厅、实业厅、教育厅、财政厅、司法总局等厅局,辖5个行政公署、22个专署、127个县级政府及大批区、乡政权。县级以上建有参议会,为本地最高民意机关。其次体现在政权的人民性。通过基层政权改造,以民主选举的方式,确保了政权掌握在基本群众手中,使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同时通过实行“三三制”,确保了各阶级、各党派联合执政的民主性质。另外体现在初步实行民主法治。抗战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后颁布有关减租减息、人权保障、惩治贪污、婚姻保护、遗产继承等各方面法规、条例140余件。其中,《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法规。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施政中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标志着开始脱出专制政治的人治,初步实行民主政治的法治。
  (三)积极推进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山东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首先体现在建立了面向大众的宣传文化教育体制。制定了有关面向基本群众的宣教文化工作的指导意见,颁发了宣教工作建设方案,建立健全了行政教育机构,颁布了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确定了识字班、俱乐部、夜校等民众教育的基本形式。其次体现在人民群众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宣传除担负抗战宣传的时代任务外,大部分是对封建思想进行坚决抨击。以文艺演出为例,为反对封建剥削,配合减租减息运动,创作演出了戏剧《减租》、《谁养活谁》;为破除迷信,创作演出了《两个神》;为宣传妇女解放,反对男尊女卑,上演了《老婆婆的觉悟》、《王大嫂翻身》等剧目,使人民群众大大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桎梏。普通群众不但成为服务对象,而且自身也成为宣传文化活动的主体,农村剧团、农村俱乐部比比皆是,仅沂蒙根据地就组建了9000多个农村剧团。到抗战胜利结束,以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反帝反封建、追求自身解放为主题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
  五、党的建设是“山东力量”崛起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始终成为团结全民抗战的核心,有多种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她始终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在山东敌后战场上,山东党组织为承担好领导全省人民抗战的历史使命,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不但通过大力发展党组织使自己在抗战中迅速崛起,不断发展,而且通过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廉政建设,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自己永保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山东地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先锋。
  一是不断发展壮大党组织,崛起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全国抗战爆发时,全省仅有共产党员2000余人,不到全国4万多党员的5%,部分重要骨干尚在国民党的监狱中。为担负起领导全省人民抗战的重任,山东党组织高度重视自身发展,到抗战胜利,全省各县、区都建立了县委、区委,大多数自然村建立了党支部。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仅山东抗日根据地就有党员22万余人,若与冀鲁豫区山东部分合并计算,计有党员30余万,约占全国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正是在抗战的血火之中,山东党组织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但成功担负起领导山东人民抗战的重任,而且成为中国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是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山东党组织高度重视通过党员教育培训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先后建立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山东分局党校、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抗大一分校、抗战建国学院等干部培训机构,并通过制定学习教育制度、规定学习内容、创新培训方法,形成了党员干部教育体系,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理论素质不断提高。同时,高度重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通过开展整风运动,尤其是通过领导减租减息运动的实践,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精兵简政,加强党的工作作风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改进了官僚主义的作风;通过加强调查研究,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群众路线意识,促进了工作作风的务实。
  三是不断加强廉洁自律建设,始终保持了党的纯洁性。反对腐败、保持自身纯洁,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山东党组织在抗战时期恶劣的斗争环境中始终坚持从严治党。1940年山东省临时参议会成立后,很快出台了《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关于招待费及菜金马干费的决定》等规定,从制度入手狠抓反腐倡廉建设。这些规定特点之一是“严”,如惩治贪污条例规定:贪污论罪在数目上没有下限,不管贪污多少,皆要处罚。而贪污500元就要处以死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规定另一特点是“细”。如关于招待费,规定:机关、部队、团体间人员相互往来,不得报销招待费,“尤其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或部队派来之人员,更不得随意招待”,因公出差人员必须携带菜金。党在严苛的自我管理制度中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同时也在人民群众心中加重了砝码。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民的选择。抗战之前,山东党组织处于地下,力量弱小,并未像南方党组织一样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正是在共产党最坚定、最坚决、最勇敢的抗战实践中,在其情系百姓、一心为民的根据地局部执政实践中,在与国民党等政治力量的鲜明对比中,山东人民以雪亮的慧眼识真假,辨真伪,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自己利益的忠实代表,才能带领自己开创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从而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跟定了中国共产党。

签审: fanglei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