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姐”快马双枪驰骋中原

2015-09-02 01:52:44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新四军五师部分领导合影(抱孩子者为陈少敏)

  1940年新四军鄂豫边区领导人合影,从左至右为:朱理治、郑绍文、陈少敏、刘少卿、李先念。 史沫特莱 摄
  ■ 大刀进行曲·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本报记者 卢 昱
  本报通讯员 张玉洋 汤秀英
  抗战时期,有一位山东寿光籍的女英雄在鄂豫边区驰骋,她的事迹广为流传。当时,鄂豫边区曾专门生产“女将军”牌香烟,红色烟盒上印着一位举枪的女将。中原百姓们说,那就是俺们爱戴的大脚女将“陈大姐”!
  这位“陈大姐”当时名叫“陈少敏”,1902年出生在寿光县孙家集镇范于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她幼时缠过脚,但参加革命后就放开了。地下工作迫使她日夜奔波,体态发胖,粗手大脚,所以人送外号“陈大脚”。
  “陈大脚”走南闯北,但家乡人民始终记挂着她。如今,在范于村北,矗立着父老乡亲为她捐建的纪念馆。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处陈少敏同志专题纪念馆,是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党风廉政教育基地,也是有名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纪念馆全面展示了她爱党爱国、刚正不阿的崇高品质和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尤以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历最为华彩。
  双手神枪“陈大姐”
  “鄂豫边区的鬼子和伪军都知道,新四军里有一位姓陈的大脚女将军,她走路一阵风,手使双枪,左右开弓,百发百中,谁要是碰到她准倒霉。”寿光市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守祥介绍道。
  双枪“陈大姐”的故事原貌,要追溯到1943年初。那时,陈少敏带领边区党委机关,从鄂中的安(陆)应(城)地区迁移到鄂东的大、小悟山一带。当时,驻在孝感城关的敌人气焰嚣张,经常下乡对新四军家属和同情抗日的群众进行威胁和迫害。这个情况反映到边区党委后,陈少敏十分重视,决定好好教训一下敌人。
  每年上半年有一个特殊日子,是日本的传统节日。敌人此时会聚到一起喝酒,以示庆祝。陈少敏就想在这一天,组成一支兵强马壮的骑兵小分队,由她亲自带领冲进孝感城去,向敌人示示威。大家认为这个办法好是好,可很危险,都劝她不要去。陈少敏笑着说:“不要担心,出其不意,定可马到成功。再说,我们在孝感城里有很多关系,打个招呼,叫他们对城里的一些伪军头目和开明士绅做好工作,到时候配合一下,一定不会出事。”
  事情敲定之后,各有关方面积极行动。这天一大早,陈少敏带着一支经过严格挑选的骑兵小分队,从大、小悟山出发,向孝感驰来。一路进兵顺利。中午时分,她双手挥枪,带着骑兵小分队冲进了孝感城关,战士们边冲边喊:“陈大姐的队伍来了!哪个还敢跟我们新四军的家属作对,我们就杀他个片甲不留!”
  早就听说“陈大姐”名字的群众和一些暗中相助的伪军也紧跟大喊:“陈大姐来了!新四军来了!”一时间全城震动。正聚在一起大吃大喝过节的日本兵顿时大乱,待他们惊慌失措地摔掉酒杯拿起枪冲到街上时,“陈大姐”早已带着小分队撤出了孝感城关。
  自此,孝感城里敌人的气焰果然收敛了许多,再不敢轻易下乡残害新四军家属和抗日群众了。
  此事过去近20年后,陈少敏故地重游,重返孝感看望乡亲们。当人们问起她双手打枪“智闯孝感城”的旧事时,她说道:“打那以后,这事就一传十十传百,神乎其神地传开了。说什么新四军是天兵天将,陈少敏是左右开弓的神枪手。其实哪有那么神呀!不过是吓唬敌人罢了。”人们听了大笑。
  “一直到今天,在陈少敏曾经活动过的湖北和河南等地,老百姓还是传说陈少敏会使双枪,是有胆有识的女将军。”为研究陈少敏的生平,赵守祥多次探访她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感慨也随之而来。
  抗日火种撒豫南
  其实,早在1935年冬,陈少敏就已投身抗日。当时,她根据中共河北省委的指示,同王从吾、张增敬等同志在大名、磁县、井店等地组建起一个红军师,开展平原游击战争,配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
  1936年,王从吾在大名被捕,由张增敬接替他的工作。同年6月的一天,张增敬由大名、南乐一带回到井店,约定于21日晚在邵村张怀三家接头研究工作,但因夜降暴雨,未聚集在一块儿。次日拂晓,因地主告密,村子被国民党部队包围,张增敬和其他十几个同志一起被捕,押于濮阳。
  “陈少敏很幸运,跳墙脱险转移。她下墙时,恰巧掉在一个水缸里,浑身是水。她立即把上衣脱下来拧了拧,裤子上的水用手向下压了压,迅速钻进了青纱帐。她离开邵村以后,不少同志见她下落不明,十分担心。”赵守祥介绍道,王宪荣同志放心不下,就扮成一个要饭的,挎着篮子,手拿打狗棍,一直深入到各村四处打听,看到一个新坟也要询问一下是谁家的坟,得啥病死的。
  “今天去这村,明天去那村,一直找了一个月。陈少敏已经转移到大名、清丰一带坚持工作,她听说王宪荣找她的艰辛,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赵守祥说道。
  1937年初,陈少敏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党校通知她“毛主席要见你”。毛泽东表扬了她在白区工作的成绩,交待了配合徐特立赴湖南的任务,要求她扮得“很像个贤妻良母”。完成护送任务回到延安,毛主席亲自送她到中央党校,对负责人说:“我给你们送来一个好学员,白区工作的红心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陈少敏同志”。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地方反动势力为非作歹。在这种形势下,陈少敏受党中央的派遣,于1938年来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担任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长。当时的河南省委在竹沟利用留守处的合法名义组织抗日活动,成为中原抗日的战略支点。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陈少敏看到日寇渐渐逼近竹沟东南的信阳,便把刘子厚、危拱之找来,说:“信阳即将沦陷,它的外围成为必争之地,现在给你一支小部队,速去那里把抗日的战火烧起来。”这支武装不久即与信阳、桐柏、泌阳等县地方武装合编为信阳挺进支队,开赴信南敌后抗日。
  陈少敏又将正在培训学习的任子衡、周映渠找来,说:“敌人硬是不让你们继续学习了。你们已学了军事,政治理论也懂了。现在敌军已逼近信阳,你们立即回去领导队伍抗日。”二人回去后,组成了信阳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几次打击日军,旗开得胜。抗日的鲜红战旗,在信南人民中树立起来。
  陈少敏派出朱大鹏、崔济民带上“七七工作团”开赴桐山,联合国民党七十七军何基沣抗日,桐柏山区的抗日烽火也点燃起来了。
  陈少敏又派王海山带一个排到豫南山区,汇集信阳县常备队、七十七军工作团、泌阳自卫队、信阳挺进支队、信阳人民抗日自卫大队、范文澜教授率领的“战教团”男女知青等,共800多人枪,成立豫南抗日挺进队,国民党信阳县进步县长李德纯任司令员,朱大鹏任副司令员,王海山任参谋长,危拱之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底,党中央又派李先念及一批红军干部、战士到竹沟,李先念任省委军事部长。不久,李先念即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及随行干部160余人,南下抗日。1939年1月17日,在竹沟东门外沙坪上,举行欢送李先念率部南下大会。陈少敏他们刚把李先念迎来,又要欢送他走了。她在大会上作了热情而又激扬的讲话。
  “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来到竹沟。他对陈少敏在4个月时间内派出5支抗日队伍、撒下近千人的革命火种,大为赞赏。”赵守祥介绍道。
  “当官的咋能怕死”
  1939年4月30日,陈少敏身穿灰军装,军帽紧压双眉,打着整齐的绑腿,腰系一条宽皮带,斜插一把匣子枪。在竹沟东门外大沙河上,你拥我挤的人群在欢送她。
  “陈少敏到竹沟已10个月。中共中央和中原局考虑到武汉外围是中原战略要地,是扣住武汉日寇的锁链,要坚持抗战,必须控制中原地区。竹沟这个红色战略支点,有遭到国民党进攻的可能,不赶紧发展武装,怎能站住脚。刘少奇赞成陈少敏带部队南下与李先念会师,把鄂豫地区零散的队伍统一起来,抢占中原要地。”赵守祥介绍道。
  鄂中地区的中心为汉水以东,平汉铁路以西,桐柏山以南,长江以北,七万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大洪山、桐柏山、大悟山三足鼎立,必须尽一切力量,尽快占领它。刘少奇指出,军事上依靠李先念,陈少敏主要抓党的建设和群众工作,建立和扩大根据地。要求陈少敏一定要像一把尖刀那样,牢牢插在鄂中,并让他的秘书栗在山及选出的几个助手随陈少敏一同前去。
  在进军跋涉中,还常与日伪军遭遇。战斗中,陈少敏总是亲临前线指挥,和战士一样英勇杀敌。一天拂晓,部队在京山县石板河与敌军碰上,先头部队打了起来。枪声一响,双方的队伍都在抢占山头。我方有一部分战士抢上去了,但敌人抢夺山头的势头相当凶猛。陈少敏见此情况,从马上翻身跳下,提上快慢机枪,一边命令司号员吹冲锋号,一边带着警卫班往山头上冲。
  “嘀嘀答答……”嘹亮的军号声在枪弹声中激荡,战士们杀声震天。敌人发现陈少敏的指挥阵地,炮弹就朝她这边打来。不料一声巨响,一发炮弹在陈少敏身旁炸开,石头飞得老高。保健护士董青庭立即大声呼喊:“大姐——”可找不到她的人影。董青庭不顾一切地跑过去,见一个黑团在土里蠕动,她连忙去扒土。陈少敏被一堆土盖住了,护士用布擦她的脸,她睁开眼睛一下子跳起来,跑到一块巨石后面,扬起快慢机枪,子弹一梭子一梭子打出去,接着就听到敌人哭爹叫娘的惨叫声。她打得眼睛都发红了,一直在山头指挥到战斗结束。
  事后,董青庭感到陈少敏站在山头指挥打仗,目标太大,太危险,于是对她说:“大姐,你以后不要站在这么高的地方,太危险了!”
  陈少敏听了脸一沉,回答道;“那咋行,当官的怕死,当兵的咋办?”
  经过10多天行军打仗,陈少敏率部队进入绵亘在鄂豫两省边界的四望山,豫南特委和李德纯领导的豫南抗日挺进队就驻扎在北麓黄龙寺村。陈少敏与朱大鹏、王海山、刘子厚等彻夜长谈,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刘少奇的指示,要求做好统一整编准备,交待了任务,又从豫南抗日挺进队带上两个中队,直下安陆,去与李先念所率部队会师。
  当时,四望山一带的群众生活很苦。陈少敏教育指战员与群众同甘共苦。有一天,董青庭和警卫员小何一起到农民家里,用铜角子换回五个鸡蛋,到通讯排要了一点盐,煮熟后给陈少敏送去。陈少敏一看送来的鸡蛋发火了,她说:“你们把我当共产党还是当国民党?共产党讲官兵一致,军民一致,不能搞特殊,懂吗?”她双眼紧紧瞪着护士和警卫员。
  董青庭还不服气地说:“大姐,你夜夜都熬得那么晚,不仅批文件,还接二连三找人谈话,开会。过去为革命坐过牢,受过伤,身体又弱,应该补一补。鸡蛋是我买的。”
  陈少敏心一软,对她说:“小董,你到这里不久,不晓得规矩,以后要好好学习。”话音落地,她拿起刺刀,将鸡蛋划成好多瓣,自己拿来一块儿,其余的叫警卫员和护士给伤员们送去,让大家都尝一尝。
  东双河畔巧伏击
  1939年6月6日,陈少敏率部队到达会师地点,湖北安陆县赵家棚镇。赵家棚红旗招展,人欢马腾。李先念率部和先期会合的罗厚福、许金彪、杨学诚等热烈欢迎陈少敏。李先念用力握住陈少敏的双手说:“陈大姐,可把你们盼来了!大家都挂念你,这一路可不容易通过呀!”
  会师之后,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着。6月11日,在京山县养马畈村,陈少敏主持召开了在鄂豫抗日游击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养马畈会议。会议讨论了豫南、鄂中地区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的问题,决定保证党对抗日武装力量的统一指挥。
  6月19日,会议中接到刘少奇、朱理治联名发来的电报,要求“新四军的指挥与编制要统一”,要“在最短时间内,扩大与创立一支5000人、党可直接领导的新四军”。之后,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成立。李先念为司令员,陈少敏兼政委。豫南、鄂中武装整编后,李、陈率部四处战斗,屡立奇功,日伪、国民党军十分震惊。
  1939年10月底,陈少敏率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队的一部分,从京汉铁路以西向路东挺进,杀向日寇占领区。
  陈少敏指挥部队在京汉铁路以东的平桥一带,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发动群众打击了一些小股土匪,缴获了不少反动地主武装的枪支,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并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和抗日群众团体。但这里是敌占区,离信阳较近,随时都有遭强敌进攻的危险,故陈少敏决定再返回铁路以西活动。
  一个昏黑的夜晚,陈少敏率部在京汉铁路附近的东双河过河,当队伍渡过一半时,忽有一战马受惊而嘶叫起来。马的嘶叫惊动了河边的日寇哨兵,随即鸣枪报信。在东双河车站工事内的敌人,立即打出照明弹,胡乱放起枪来。
  陈少敏见此状况,沉思片刻,便胸有成竹地对指战员说:“敌人打照明弹,乱放枪,这说明他们并不知道我军虚实,我们暂不理它,部队继续过河,过河后隐蔽在铁路附近,密切注意敌人的动向。”指战员们抓紧时间,迅速渡过东双河,隐没在铁路旁的山林中。
  过了一会儿,100多全副武装的日本兵,乘坐只有两节车厢的轻便火车,由据点向南,用火力搜索前进。这时,陈少敏指挥我军静悄悄地埋伏在敌人经过的铁路两旁山上的丛林里,已做好了战斗准备。由于日寇不断用机枪向两边山上扫射,为避免我军伤亡,陈少敏决定先放火车过去。她说:“敌军车不久一定会返回来的,我们到时候给它来个迎头痛击,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指战员们听说在这里伏击日寇侵略者,大家高兴极了。当陈少敏决定组织一个英勇杀敌的突击队时,指战员们都踊跃要求参加。陈少敏将一切部署就绪后,便命令大家边休息边待命出击。
  茫茫黑夜笼罩着大地,深秋的夜晚寒气袭人,但指战员们心里却燃烧着复仇的烈焰。当东方露出鱼肚白时,战斗时刻终于来了。敌军小火车果然由南向北驶来,闯进了我军埋伏圈。这时日本鬼子已不再乱放枪了,他们大概以为新四军已经跑远了,可以安全回到“乌龟壳”般的碉堡中了。正当他们自以为得意之时,陈少敏猛地扣动扳机,大喊一声:“打,狠狠地打!”
  顷刻间,枪声、喊声、手榴弹爆炸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车上的日寇一下子被打蒙了。这时李应全、冯仁恩两位大队长一跃而起,带领突击队,向敌军猛扑过去,不到半小时,火车上的日军全部被收拾了,所带枪支弹药全部被我缴获。
  “这场战斗的胜利,使日本强盗受到震惊。从此以后,日寇只要听说是陈少敏的队伍,即闻风丧胆。侵华日军司令部的头目们,对陈少敏又恨又怕,曾专门派人搜集、侦探陈少敏的情况。”赵守祥介绍道。
  抗战胜利20年后,当年侵华的日本战犯来新中国访问,其中有一名叫山本太郎的前日军联队长专门提出要求,想拜访一下当年在鄂豫边区赫赫有名的“女将军”陈少敏。这日本人一见陈少敏,大吃一惊,没料到她竟是一位普通至极的中国老太太,连说:“真了不起,了不起!敬佩敬佩!”
  铁骨柔情“陈妈妈”
  1940年1月,在京山县八字门,中原局委员朱理治宣布,正式成立豫鄂边区党委,部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成立军政委员会,为部队最高领导机关。
  “当时的鄂豫边区党委,由朱理治、李先念、任质斌、刘少卿、陈少敏五人组成。前面四位在部队任职,边区党委全面工作的重担落在陈少敏肩上。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孤悬敌后,处在几十万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包围中,不仅关系全边区1000多万人口的命运,还有近万名新四军战士和干部吃穿问题。”赵守祥介绍道。
  为配合正规部队作战,陈少敏积极组织边区的人民武装。为了解决财政经济上的问题,她提出“军队打仗保护老百姓,老百姓搞好生产支援战争”的战斗口号,并规定地方各级政权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搞好财政、粮食和统战工作。
  陈少敏动员军民齐动手,开展生产自救。老少上阵,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男人砍柴、烧炭、烧石灰、做扁担、打木器、编条筐、打猎、榨油、采山货、采药材、捕鱼;女人纺纱、织布、磨豆腐、养牛养羊、喂鸡喂鸭。
  陈少敏在生产自救中以身作则,扛起锄头,开荒种地,赤脚下田,挑粪拔草。在随南九口堰孙氏祠堂后面开了三分地种菜,分送老百姓。当时,在群众中流传着“陈大姐种白菜,又肥又大人人爱”的顺口溜。她还出钱与农民孙初民合伙喂养一群鸭子。买了一辆纺车,夜晚和妇女一起纺纱。
  边区从党委书记到每支部党员,从师长到每连战士,从党政军干部到普通百姓,人人动手生产自救。到1943年,边区机关和部队共开荒23571亩,种菜6950亩,做到柴、炭、菜等全部自给,粮食部分自给。这样,不仅保证了主力部队的物资供给,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陈少敏还是鄂豫边区妇女运动的卓越领袖。她对边区的妇女运动十分关心,主张妇女要自主、自立,婚姻要平等。她还重视培养和使用妇女干部,她的“肩膀不练不硬,磨掉几层皮就行了。实际工作就是培养干部的好学校”话语,成了边区妇女干部的座右铭。
  对孩子,陈少敏更是铁骨柔情。1940年初,陈少敏接待了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陪同她观看了鄂豫边区人民选举乡政权的过程,向她介绍了由竹沟南下途中收留的20多个孤儿组成的“娃娃剧团”的情况,介绍了孩子们叫她“陈妈妈”的故事。
  陈少敏对史沫特莱说:“我年轻时候,在青岛接触了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和一位知识分子出身的共产党员任国桢结了婚,一起为革命奋斗,生了一个小孩叫‘小梅’。不久,我爱人在太原被捕牺牲。在白色恐怖的险恶中,我不能把小孩带在身边,只好送回寿光老家。”
  她继续难过地说:“在一个傍晚,这个还不会说话的小孩让我娘抱着,看着我从菜园地里走了。后来,我听说小孩老是闹着要大人抱到菜园地里去,手指着我去的方向,要找妈妈。1932年1月1日,家里来信,说小梅染上痢疾,死去了。在我心里留下多么深的创伤呀,所以我一见到孩子,就把他们当小梅来疼爱。”
  陈少敏在抗战中功勋卓著,在党内外和群众中树立了很高威望。1945年6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少敏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七大选举的中央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在全国女党员中,只有著名的女革命家蔡畅一人当选为中央委员,陈少敏和邓颖超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赵守祥介绍道。
  “她为恢复和建立豫鄂边区敌后党的组织,创建革命根据地,发展中原敌后游击斗争,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是我党长期主持一个地区全面工作和直接领导武装斗争的少有的女领导干部。”赵守祥介绍道,陈少敏辞世后,中共中央批准的悼词中,对她抗战时期的作为有如是评价。

签审: fanglei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