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家乡的红色印迹 山东省12处国家级抗战遗址全收录
2015-08-25 06:41:03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1.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
2.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
山亭地域系鲁南抱犊崮山区,背靠群山,面临徐海,进退自如,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了八路军主力部队进入山东、依托鲁南向徐海地区发展的设想。他决定:“第115师全部向东出动”,“转入山东境内,并以鲁南山地为指挥根据地,发展至徐海南北”。
1939年9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带领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及主力686团东进驻扎在抱犊崮山区,在原来地方党组织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组织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统战工作,很快建立了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在此,罗荣桓元帅确立了“以抱犊崮为中心,向北向西连接大块山区,向南向东南发展大块平原”的战略思想并顺利实施;成为鲁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诞生地、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所在地、著名的“翻边战术”孕育地、指导山东抗战“六字方针” 的制定地、华中至太行山以致延安的唯一红色通道,是敌人闻风丧胆的铁道游击队的大后方和指挥部;她是插在日本侵略者脊梁上的一把钢刀,是华北连接华中根据地的枢纽,是胶东通往中央的秘密通道,号称山东的“小延安”。纪念园通过13个展室,展现了当年八路军在抱犊崮山区艰苦抗战,最后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真情实貌。
3.梁山歼灭战遗址纪念园
4.泰安市岱岳烈士陵园
2005年4月,原日本侵华日军59师团45中队退伍老兵盐谷保芳日前再次来到中国山东泰安抗日烈士陵园谢罪,并向陵园敬献了“谢罪侵略反省,中日友好亲善”牌匾,以特殊方式传达日本人民致力中日友好的信息。 据管理人员介绍,政府在今年将投资建陈列室。
5.肥城烈士陵园
肥城市烈士陵园存放着在陆房战斗中牺牲的无名烈士骨灰178个。自去年11月份以来,肥城市对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在原有10亩地的基础上,向东西各扩90米,向北扩50米,总占地面积达70亩,一期工程主要是建烈士墓区,可实现2546座散葬烈士墓集中安葬。肥城市选用最好的石材、最好的技术人员施工,以实际行动告慰烈士英灵。今年清明节前,第一批300多位散葬烈士实现集中迁葬。
6.天福山革命遗址
7.沂水革命烈士陵园
进入大门,左边是陵园管理处,右边是接待室。正对着大门的是150级依山而筑的台阶。拾阶而上,第一个平台上面的左右两侧各有1座题词碑亭,陈列着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省军级以上领导人的题词碑32通。第二平台上面的左右两侧是陈列馆,建于1981年,1994年改建,为回廊式建筑。馆内陈列着沂水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及烈士生平事迹图片,是一部具体形象的地方革命斗争史。在陈列馆南侧25米处,是革命烈士纪念堂。第三平台上面是著名烈士墓,置有师长郑植立、中共山东区委技术书记李清漪、师参谋长(上校)石玉龙、团长苏丽泉、侯宜禄、团参谋长周毅和二地委秘书王宏等风格各异的陵墓。
8.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
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曾长期驻扎在这里。
1945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这里诞生。
刘少奇、罗荣桓、朱瑞、陈光、黎玉、肖华、陈仕榘、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在莒南生活、战斗、工作过。莒南一度成为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被誉为“小延安”。
2005年8月13日,[1] 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莒南县大店镇隆重举行。60多年来,山东省政府从沂南到莒南最后来到济南,从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到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
有关资料显示,山东省民主政权的省级机构,先后称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山东省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这几个机构分别产生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背景,也在行使着与当时形势发展密切相关的职能。
9.滨海革命烈士陵园
同内建有烈上墓403座、红军墓11座、烈上名录1213名。陵园大门至叠翠峰顶端纪念塔为中轴线,共有8个坡段。进入仿古穿堂式大门踏上宽20米的甬道,两边绿树成荫。处于陵园中心位置的是滨海革命斗争史陈列馆,馆内陈列着临沭县革命斗争史、烈十谱、著名烈士事迹等,陈列馆前方为寓意“工农兵联合起来”的群雕,西侧一一五师纪念亭掩映在松柏丛中。无名烈士墓碑造型似四把尖刀直冲蓝天,象征着“四面八方、五湖四海”。革命烈士纪念塔耸 立在山的顶峰,周围松柏树似绿色的海涛,衬托着烈上纪念塔更加雄伟壮丽。
10.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
11.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
陵园坐北朝南,由门楼、纪念碑、纪念室组成,门楼为古典式建筑。纪念塔高18米,四面八角,楼阁式建筑,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下部是一座高 3米,边长 11米的正方形砖台。二层塔壁镶嵌着八面石碑,刻有当时冀鲁豫边区党、政、军领导人亲书的碑文和为革命牺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录,其中师级干部3名,团级干部10名,营级干部6名,连级干部9名,排级干部102名,班长和战士643名。顶尖处是一颗巨型红五星,用旧碑改刻的八面纪念碑均镶嵌在第一层,南面碑上刻有“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红漆大字,其他碑上分别刻着《鲁西北烈士陵园纪念碑》碑文、《鲁西北军民抗战八年简表》、《克复莘县城记》、《肖张史三烈士传略》,另三块碑刻是莘县、冠县、临清、武训、馆陶、永智六县和外籍 925位烈士英名录。纪念室中悬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亲笔书写的挽联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迹。园中北首是鲁西北全体党政军民1945年敬修的肖永智、张炳元、史钦琛等烈士陵23座,园内苍松翠柏,冬夏常青,白杨参天,果树成方,鲜花盛开。整个陵园庄严肃穆,生机勃勃,是聊城市广大干部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12.鲁西南烈士陵园
2.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
山亭地域系鲁南抱犊崮山区,背靠群山,面临徐海,进退自如,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了八路军主力部队进入山东、依托鲁南向徐海地区发展的设想。他决定:“第115师全部向东出动”,“转入山东境内,并以鲁南山地为指挥根据地,发展至徐海南北”。
1939年9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带领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及主力686团东进驻扎在抱犊崮山区,在原来地方党组织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组织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统战工作,很快建立了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在此,罗荣桓元帅确立了“以抱犊崮为中心,向北向西连接大块山区,向南向东南发展大块平原”的战略思想并顺利实施;成为鲁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诞生地、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所在地、著名的“翻边战术”孕育地、指导山东抗战“六字方针” 的制定地、华中至太行山以致延安的唯一红色通道,是敌人闻风丧胆的铁道游击队的大后方和指挥部;她是插在日本侵略者脊梁上的一把钢刀,是华北连接华中根据地的枢纽,是胶东通往中央的秘密通道,号称山东的“小延安”。纪念园通过13个展室,展现了当年八路军在抱犊崮山区艰苦抗战,最后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真情实貌。
3.梁山歼灭战遗址纪念园
4.泰安市岱岳烈士陵园
2005年4月,原日本侵华日军59师团45中队退伍老兵盐谷保芳日前再次来到中国山东泰安抗日烈士陵园谢罪,并向陵园敬献了“谢罪侵略反省,中日友好亲善”牌匾,以特殊方式传达日本人民致力中日友好的信息。 据管理人员介绍,政府在今年将投资建陈列室。
5.肥城烈士陵园
肥城市烈士陵园存放着在陆房战斗中牺牲的无名烈士骨灰178个。自去年11月份以来,肥城市对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在原有10亩地的基础上,向东西各扩90米,向北扩50米,总占地面积达70亩,一期工程主要是建烈士墓区,可实现2546座散葬烈士墓集中安葬。肥城市选用最好的石材、最好的技术人员施工,以实际行动告慰烈士英灵。今年清明节前,第一批300多位散葬烈士实现集中迁葬。
6.天福山革命遗址
7.沂水革命烈士陵园
进入大门,左边是陵园管理处,右边是接待室。正对着大门的是150级依山而筑的台阶。拾阶而上,第一个平台上面的左右两侧各有1座题词碑亭,陈列着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省军级以上领导人的题词碑32通。第二平台上面的左右两侧是陈列馆,建于1981年,1994年改建,为回廊式建筑。馆内陈列着沂水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及烈士生平事迹图片,是一部具体形象的地方革命斗争史。在陈列馆南侧25米处,是革命烈士纪念堂。第三平台上面是著名烈士墓,置有师长郑植立、中共山东区委技术书记李清漪、师参谋长(上校)石玉龙、团长苏丽泉、侯宜禄、团参谋长周毅和二地委秘书王宏等风格各异的陵墓。
8.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
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曾长期驻扎在这里。
1945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这里诞生。
刘少奇、罗荣桓、朱瑞、陈光、黎玉、肖华、陈仕榘、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在莒南生活、战斗、工作过。莒南一度成为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被誉为“小延安”。
2005年8月13日,[1] 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莒南县大店镇隆重举行。60多年来,山东省政府从沂南到莒南最后来到济南,从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到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
有关资料显示,山东省民主政权的省级机构,先后称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山东省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这几个机构分别产生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背景,也在行使着与当时形势发展密切相关的职能。
9.滨海革命烈士陵园
同内建有烈上墓403座、红军墓11座、烈上名录1213名。陵园大门至叠翠峰顶端纪念塔为中轴线,共有8个坡段。进入仿古穿堂式大门踏上宽20米的甬道,两边绿树成荫。处于陵园中心位置的是滨海革命斗争史陈列馆,馆内陈列着临沭县革命斗争史、烈十谱、著名烈士事迹等,陈列馆前方为寓意“工农兵联合起来”的群雕,西侧一一五师纪念亭掩映在松柏丛中。无名烈士墓碑造型似四把尖刀直冲蓝天,象征着“四面八方、五湖四海”。革命烈士纪念塔耸 立在山的顶峰,周围松柏树似绿色的海涛,衬托着烈上纪念塔更加雄伟壮丽。
10.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
11.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
陵园坐北朝南,由门楼、纪念碑、纪念室组成,门楼为古典式建筑。纪念塔高18米,四面八角,楼阁式建筑,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下部是一座高 3米,边长 11米的正方形砖台。二层塔壁镶嵌着八面石碑,刻有当时冀鲁豫边区党、政、军领导人亲书的碑文和为革命牺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录,其中师级干部3名,团级干部10名,营级干部6名,连级干部9名,排级干部102名,班长和战士643名。顶尖处是一颗巨型红五星,用旧碑改刻的八面纪念碑均镶嵌在第一层,南面碑上刻有“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红漆大字,其他碑上分别刻着《鲁西北烈士陵园纪念碑》碑文、《鲁西北军民抗战八年简表》、《克复莘县城记》、《肖张史三烈士传略》,另三块碑刻是莘县、冠县、临清、武训、馆陶、永智六县和外籍 925位烈士英名录。纪念室中悬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亲笔书写的挽联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迹。园中北首是鲁西北全体党政军民1945年敬修的肖永智、张炳元、史钦琛等烈士陵23座,园内苍松翠柏,冬夏常青,白杨参天,果树成方,鲜花盛开。整个陵园庄严肃穆,生机勃勃,是聊城市广大干部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12.鲁西南烈士陵园
签审: lvyuandb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