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新闻|甜党、咸党别争了!最正宗的粽子竟然是……
大众日报记者 禹亚宁
2020-06-25 12:01:2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不出意外的话,粽子的甜咸口味之争又开启了!
“我想吃粽子。”
“裹几只粽子,又费甚么神了?我自己也想吃呢。你爱吃甜的还是咸的?”
“甚么都好。有得吃就心满意足了,那还能这么挑剔?”
猜猜这段关于粽子的对话出自哪里?
答案揭晓,出自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问出咸甜问题的是程英,回答不挑剔的是杨过。
对话过后,金庸的安排是让程英同时拿出两种口味的粽子:“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火腿鲜肉,端的是美味无比,杨过一面吃,一面喝采不迭。”
掐指一算《神雕侠侣》首发于1959—1961的香港《明报》,描写的时代是南宋末年。没想到吧,原来关于粽子是甜是咸的选择题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热门话题。
那么问题来了粽子甜咸的问题,真能追溯到小说刻画的南宋时期吗?甜粽子和咸粽子到底谁是正宗?一起来"粽子成长史"里找答案吧↓↓↓
有文章认为,粽子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
西晋的《风土记》中说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而在北魏《齐民要术》中,有《风土记》这一段文字标注:“俗,先以二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
用现代话翻译一下,这一时期粽子的甜咸特征还不太突出。上文中的灰汁,指的是草木灰浸出的水,以“淳浓灰汁”煮出来的粽子,味道既不能算甜,也不能算咸,应该是灰汁微苦的味道。
没想到吧,最正宗的粽子竟然是苦的!!!
可能在那个时代,粽子用于祭祀活动的仪式性要大于食用性,以至于数百年间没做什么口味改进。
那么甜粽子与咸粽子到底谁诞生呢,南方朋友对不起,甜粽子应该早了好几个世纪。
到了唐代,人们开始在意粽子的滋味。唐人段成式的小说集《酉阳杂俎》提到了“庾家粽子”,形容它“白莹如玉”,列入“衣冠家名食”。可惜,唐人的记载总是只重视粽子的形制,角粽、锥粽、菱粽、筒粽、七子粽、秤砣粽……从未记录其口味是咸还是甜。
直到宋朝,市民文化勃兴,粽子品种较前朝丰富许多,形制五彩缤纷,南宋都城临安甚至“将粽子组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
关于粽子口味的记载也终于出现了,而这些记载所提到的,都是甜粽子。
如北宋张耒的作品中提到:“水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粽子不但是甜的,还可以冰镇。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的“糖蜜巧粽”,也是从名字就极尽宣扬自己的甜味。
而咸粽子问世时,已经是明朝中叶了。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宋诩和他儿子宋公望写了一部饮食著作《竹屿山房杂部》,书中写到粽子,在一干“蜜糖豆沙”、“肥枣”、“去皮胡桃”之类的甜馅料中,还有一种“猪肉醢料”,也就是拿猪肉酱做馅的粽子,可能是咸味的。
至于火腿粽子,更是晚至清朝中叶才被袁枚的《随园食单》所记载,出处是“扬州洪府”:在颗粒饱满的糯米里,放好火腿一大块,用大着叶裹之,封锅闷煨一日一夜,“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除了蒸得过久,这种食品跟今天的咸粽子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当然作为北方人,我还是要再给咸的粽子“补一刀”。
在历史文献中,即使到了粽子发展成熟的清朝中期,宫廷御膳也完全拒绝了咸粽子。
乾隆朝过端阳,御膳茶房用了糯米1374斤、白糖577斤、奶油94斤、香油63斤、豆沙29斤、蜂蜜33斤、核桃仁436斤、干枣18斤、松仁8斤、栗子12斤、黑葡萄8斤,连包粽子的麻绳都用了18斤,做出来的粽子,皇帝和他赏赐的臣子、后妃得从初一吃到初五,一个咸粽子都没有,甜咸立场极为明确。
今天究竟是吃甜粽子还是咸粽子?
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当然选择全都要!
据网友透露,广州潮汕有一种双烹粽,用一己之力平息了粽子届的南北咸甜之争。该粽子一半是甜,一半是咸,融合了猪肉,枣泥,咸蛋黄,豆沙,把每个味道都混合的刚刚好,第一次吃到它的人都惊呆了:这是什么绝世美味!
不说啦,赶紧塞一个粽子压压口水。(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禹亚宁 报道 资料来源:大象公会,蝌蚪五线谱、潇湘晨报、百度图库等)
责任编辑: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