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21》专家研讨会举行,党史专家肯定主旋律新表达彰显时代意义

2021-06-11 21:39:2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拍摄,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影片《1921》,作为开幕影片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进行首次公开放映。日前,在上海市电影局的指导下,电影《1921》举行了专家研讨会。党史专家、电影学者等就影片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等进行了研讨,对于影片给予肯定,表示“如教科书般真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完整历程”。

电影《1921》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聚焦1921年前后的故事,全景式重现了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冲破重重阻碍,共聚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影片以丰富的细节、立体的人物、充沛的情感和生活化视角展开。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苏智良认为,从大的城市风貌到小的造型道具细节,剧组都下了狠功夫,而且通过对当时租界文化、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等真实展现,深刻揭示了上海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原由。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吴海勇高度肯定《1921》“是艺术和真实的高度融合”,并且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上映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1921》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上,用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去讲述建党的历史,让年轻观众更容易走进历史故事找到共鸣,同时细腻展现了“先辈少年时”的建党初心。

“我最欣赏的是青年毛泽东在租界,看着法国独立日庆典却被挡在外面。这段想象太漂亮了,这就是达到了艺术和历史的巧妙融合。”吴海勇说。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认为,电影《1921》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先辈青年时代的奋斗历程和革命动力,“真正把年轻人当年轻人来书写”“毛泽东的形象站起来了”“何叔衡说读书人革命,就是要真正能抬起头来,这场戏很动人”。

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龚金平表示,宏观和厚重之外,电影《1921》在还原历史情景和人物心境上极其细腻真实,“在历史氛围中表达彼时中国的处境,以及普通个体的挣扎,展现了党不是突然建立的,而是历经困惑与迷茫,但目的很坚定。”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刘海波解读了《1921》作为主旋律作品的新尝试:新颖的国际视角、加入“一大会议”的筹备人视角、补充大量历史细节。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斌肯定了影片类型化思维和主旋律题材的融合,还高度肯定了演员的诠释:“我能够沉浸在角色中,没有特别在意演员,说明他们的演绎是成功的。”(李燕)

责任编辑: 张晨     签审: 王如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