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万字“望岳谈”两会网评合集,带你读懂信心和未来

2023-03-13 17:47:1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策划 娄和军 邵方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大众日报推出“望岳谈”系列网络评论,紧扣主题、突出重点,结合山东实际、联动网上网下、连接会场内外,深刻阐释思想伟力,用情记录人民心声,让好声音传得更远,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现将网评结集呈现,以飨读者。

望岳谈丨把报告释放的信心,传递到每个人每个角落

□邵方超

历经三年疫情,全国两会的新闻发布会重回线下。大会的新闻发言人,以崭新而又熟悉的姿态,回答中外记者一系列提问。

人们迫切希望,通过这一重要时间窗口,见微知著、探知中国,读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的施政所向,从中寻找更多发展机遇,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

打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望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发展艰苦卓绝,变迁波澜壮阔。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化难度为高度,变阻力为动力,在挑战中发展,在风雨中攀爬,逆境之下,经济总量达到121万亿元,粮食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新增就业年均1270万人,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近1亿人拔除了穷根。

一项项成就,一串串数字,饱含着底气、信心与希望,简洁勾勒出一个始终在奔跑的大国侧影。在它稳健的脚步声中,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却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字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可感可知,就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一个个鲜活真切的故事。

它是全国首例“量子远程手术”。从威海到青岛,跨越260公里,历时50分钟,网络平均时延8ms,出血量20毫升,术中无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智慧医疗给病患带来了福音,背后所依靠的,却是山东长期对量子通信领域认知水平的积累,相关技术的日臻成熟,应用场景的越发广泛。

它是山东济宁的“渔光互补”。原本废旧的积水采煤塌陷区,因为水上搞光伏发电,水下搞水产养殖,结果实现了光伏与渔业的互促发展。又因为这一独特的绿电资源,吸引来了宁德时代140亿元的投资,让这里成了企业在中国北方的第一个基地。把闲置的资源捡起来、用起来,济宁人巧借资源、变废为宝,未来必将收获可观的产值、利税和就业。

它是临沂蒙阴能卖钱的“好山水”。依靠独有的生态资源禀赋,通过一套科学的换算方法,先后发布村级GEP核算报告、县级GEP核算报告,把“绿色账本”成功变现,让人们通过数据清晰、直观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打开了自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局面,也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地的实践经验。

瞧,这就是你我共同走过的五年,即便中间有三年疫情,我们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但也展现出足够的韧性。回头望去,每一个脚印都清晰可见,每一点记忆都刻骨铭心,最终都会成为镌刻在时光里的国家印记,汇入时代的洪流。

当时间再次刻印前行的坐标,我们不难发现,各地的烟火气在升腾,生产秩序在恢复,经济活力在释放。

当企业家成群结队包机出海,那是挺过艰难日子的企业,在努力站起来、跑起来,重新修复供应链、产业链,努力找回客户,也找回信心;当店铺林立的市井长巷,再现熙熙攘攘,那是走出疫霾的人们,在试着努力走向正轨,燃起生活的希冀,兑现面向未来的期许。这些新的萌动与趋势,无论快慢、大小还是强弱,都十分宝贵,值得珍惜呵护。

但我们依然保持清醒头脑。当前,外部环境依旧十分复杂,经济复苏还不均衡,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无论是修复疫情影响,还是夯实企稳向上根基,无论是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还是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没有哪一个可以轻轻松松就能应对。毋庸讳言,今天的中国,仍需顶压奋进,仍需负重前行。

拼发展、拼经济,归根结底拼的是人心,是信心,是人的志气和骨气。站在一个蓄势待发的新起点上,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继续减税降费、退税缓税,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可以预见,国家的发展、政策的托举,将让每个人施展才干的舞台更加广阔、实现梦想的道路更加坚实。

我们期待,快一点,再快一点,把这样的信心和希望,传递给你,传递给他,从乡村传递到城市,从一个城市传递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行业传递到另一个行业,跨越山河传遍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在全社会激发出创业干事的活力,汇聚成矢志前行的伟力,静待各地高质量发展的春暖花开。

策划 娄和军

记者 邵方超

望岳谈丨把总书记的要求悟透,视野格局就打开了

□邵方超 单青

“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把总书记的要求悟透,我们的站位才能上去,视野、格局、思路就能打开,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党中央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用好用足国家给我们的舞台。一直以来,山东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践行的。

回顾近年山东发展,正因为我们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按照总书记擘画的蓝图,不折不扣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变革、促进发展提质增效,才有效解决了发展中的诸多矛盾问题,获得了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十足的发展增量,让山东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越来越凸显。

可以说,没有根子上的认同,就不会有根子上的转变。

在山东诸城大柳家庄,靠着对接引进的整村屋顶光伏项目,村民已经开始获利,随着项目推进,未来绿色电力、绿色蔬菜、绿色交通、零碳排放,都会在这里变成现实。如果不是把绿色发展沉到观念底层,一个村庄或许不太可能主动循“绿”前行。

在山东正凯新材料的纺纱智慧工厂,因为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现在的万锭用工只需35人,就能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如果不是把创新的理念熔铸思维深处,断然决然进行数字化转型,我们今天看到的,恐怕依然是“千人纱,万人布”的场景。

在山东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长、配套装备最为齐全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区。如果不是当初以开放倒逼改革,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这个百亿级的产业园区可能远走他乡。

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在山东布局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说到底,就是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路子,努力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今年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起步之年。把脉山东各项发展任务,从落实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到提高陆海区域统筹发展水平,从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从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到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每一项都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引。

可以说,山东的高质量发展每向前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脚步就要跟进一步,能力和水平就要提升一步。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东西双向互济,陆海统筹联动,三次产业齐头并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工业基地和战略支点,是对山东各方面特征的一个高度浓缩与概括,实质上是明确了山东在全国大盘中的角色与定位,明确了山东相较于其他省份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如此来看,“先行”的意义,就远不止在山东。

新征程上,山东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总抓手”就是先行区建设。我们必须始终以大视野、大格局考虑问题,必须跳出山东看山东,在一个更大视域下比较、竞争、对标,在发展动力上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强化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数字赋能;在发展要求上突出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安全标准,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秉持绿色,践行低碳,追求高质量,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迈出坚实步伐。这一点,确定无疑。

策划 娄和军

记者 邵方超 单青

望岳谈丨强健每块筋骨,把制造业筑牢

□赵丰

(一)

“从全世界来看,我们现在的制造业门类品种是最齐全的。同时,我们还要再提升,向中高端走,我们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在这里。”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制造业必须筑牢”。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其既处于全球竞争的“漩涡之中”,又处于科技革命的“浪尖之上”。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既需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也离不开链条中的中小企业“个个能打”。

细看制造业,夺目的重大“首个”“首创”背后,既有大企业的强,也有小企业的“专”。

潍柴去年11月,一天发布两个“全球之最”。今年2月,潍柴又发布全球首款大功率金属支撑商业化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品。多个“全球首个”背后,站立着一群“小巨人”。以潍柴为龙头聚集而成的潍坊动力装备集群现有企业315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这艘足有两个辽宁舰大小的巨轮,开到哪儿,哪儿就是渔场。船舶,70%的设备要上下游采购。“国信1号”突破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减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等6大关键技术,形成系列技术成果60余项,这既有大企业挺立,也离不开一群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二)

可以说,我们任意打开一条制造业产业链来看,就会发现它其实是由无数中小企业在给予底层支撑的。这条产业链韧性强不强,耐不耐冲击,终端产品高级不高级,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些中小企业在产业布局上深不深、广不广。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作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能有效连接产业链“断点”、疏通“堵点”。它们虽然体量不大,但往往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比如,山东泰瑞丰新材料有限公司,能给水下机器人提供专用零浮力线缆护套材料,攻克“零浮力”,填补行业空白;功力集团建设垂直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电机云”,客户可以对电机运行在线监测、故障诊断与预测、远程维护……

“小巨人”强,制造业产业链就有望更强。正因于此,山东对制造业中小企业格外重视: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打造在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山东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居全国第三,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企业数居全国第二。

(三)

过去这五年,山东不仅实现经济转型,让“大象起舞”,更实现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链式发展,让“蚂蚁成军”。

强大的制造业,必须注重各产业各要素内在关联性,协同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首台自主研制雪蜡车,就是“大象起舞”和“蚂蚁成军”的结果。整车制造、高强度车架系统、氢燃料电池和混合发动机来自中国重汽和潍柴,力诺电力承担小型光储新能源系统的设计研发,泰山体育提供用于运动员热身和体能服务的高端运动自行车……

发挥“大象起舞”优势,山东让浪潮集团、潍柴动力、山东钢铁、华鲁恒升等13户省属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高端化工等11条标志性产业链中担任“链主”企业,并明确这11条标志性产业链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让产业链更强,就必须让更多企业卡位入链。山东工信部门开展5场融链固链专场对接活动,推动112家“专精特新”企业与相关“链主”企业新达成合作事项187项;潍坊组织“专精特新”企业与“链主”企业常态化对接,推动2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与链主企业配套协作……

“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企业铸基,山东的目标正是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产业生态,为塑造经济发展新格局不断谋势、蓄势、聚势。

(四)

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必争必胜的关键地位,布局“国之重器”,破局“卡脖子”难题。这些目标,离不开一家家企业。

“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一个个有突破能力的“点”强了,产业链条这条“线”才能壮起来,集群这个“面”才能强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蚂蚁”与“大象”,它们都是产业链上的一个个“筋骨”,每一块筋骨精壮了,制造业脊梁才能负重挺立。

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让更多“蚂蚁”与“大象”强起来、壮起来,未来山东制造的脊梁越挺越直,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策划 娄和军 邵方超

记者 赵丰

望岳谈丨置身事内,山东入“局”

□任宇波 李岳岳 刘帅

谋划中国经济下一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内容,无疑也是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的核心议题。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重申,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着重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当我们把视野拉回2021年10月,回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作出的“三个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在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看山东如何畅通经济循环、加强内外联动,从中一窥置身事内、躬身入“局”的门径,对全国各地来讲,有着不可忽视、可资借鉴的实践价值与样本意义。

何谓入“局”?就是要占一席之地。说白了,就是要找存在感。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存在感怎么体现?首先就要看供给与需求。试想,当人家开拓市场少不了你,优化供给离不开你,对一个地区来讲,其存在感的强弱,自不待言。

从需求侧看。作为全国唯一常住、户籍人口“双过亿”省份,山东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巨大的消费潜力。在济南,去年4.2万名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接受岗前培训;在青岛,2.2亿元资金今年将通过发放消费券、奖补商家平台、扶持特色活动,撬动商贸消费、激活文旅市场……从稳就业、促增收,到提品质、强引导,再到创场景、优环境,山东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环境正在加速成形。

从供给侧看。山东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197个工业中类,526个工业小类,是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基础最雄厚、结构最完善、配套最为完备的省份之一。面对玉米秸秆利用价值低的问题,聊城清科洁宝把20万亩玉米秸秆制成植物猫砂,产品订单供不应求;面对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威海迪尚一键全球选料、下单,实现为全球消费者“量体裁衣”……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努力突破供给约束的堵点、卡点,山东既不断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又不断创造引领新的需求。

山东省东平县的大宋不夜城夜景

正如总书记指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淄博一位探索出口转内销的民营企业家深有体会,“过去,我们的民营企业要到“客场”争夺国际订单,现在在我们自己的本土“主场”就可以站起来了。”

的确,主赛场更具广阔天地。于山东而言,躬身入局,完善布局,加速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双循环”就绝不仅仅是一个时代机遇。它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地区经济体系与产业体系的变革与重塑。

在这个意义上,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双循环”中谋得一席之地,既是对自身短板的一次全面检视,更是回应一个时代的发问;既是一种战略的调整,更是一种优势的再造,是对经济社会大循环的一次全面加固与升级。

入“局”的存在感找到了,接下来,就要看谁能真正站稳脚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根基在哪,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立足点,就要放在哪。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山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作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安排;2月1日,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将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2月14日,山东举行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1000余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过60%。

立定脚跟,才能挺起脊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山东的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找准立足点,聚焦发力点,山东用一次次实际行动、一个个发展成果,不断夯实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根基。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重大创新突破不断涌现——2月18日,潍柴发布全球首款大功率金属支撑商业化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品,该产品的热电联产效率高达92.55%,创下了大功率SOFC热电联产系统效率全球最高纪录。

潍柴集团生产车间

突破不只发生在潍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首台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山东造”雪蜡车备受关注;黄海之滨,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突破一项项技术封锁、解决一个个创新难题,山东制造业正向着高端化稳步迈进。

深化拓展应用场景,数字变革引领产业全面转型——3月2日,浪潮产业园智能工厂一片繁忙。AGV智能激光引导叉车、智能锁螺丝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各司其职,保障着工厂的高效运转。这是浪潮打造的中国领先的服务器智能柔性生产基地,通过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可减少75%的人员,将服务器研发周期从1.5年缩短为7.5个月,订单交付周期从15天缩短至5-7天。

数字赋能,激活山东制造业发展新蓝海。从制造到“智造”,以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渗透到各行各业,让传统工厂焕发新生机。

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新年伊始,京台高速济南服务区,1.6MW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这是山高新能源首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光伏项目,预计年发电量约180万KWH,可节约标准煤约6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72吨。180万KWH是什么概念?以我国2021年居民人均用电量831.3度计算,它可以满足700多个三口之家一年的用电需求。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如今山东的真实写照。今年,山东将聚焦化工、冶金、机械、轻工、纺织、建材等重点产业,纵深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全年滚动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万个以上,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向“新”而行,能源结构向“绿”转变,山东制造业必将动力澎湃、劲头十足。

在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下打量山东经济盘面的一个个新变化,新一轮经济复苏的内涵,已不可同日而语。

聚焦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畅通经济社会大循环,山东一系列政策举措既着力短期纾困、对冲疫情风险,又着眼长远发展、破解深层次问题,不仅为实现经济社会回归正常运转打下坚实基础,有效稳住了经济基本盘,更进一步撑开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骨架。

入“局”,绝不是搞小圈子;搞国内国际双循环,绝不是搞自我小循环。能不能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不能拓展更大的“朋友圈”,极为考验发展的格局与视野。

2月1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今年在推动外贸促稳提质方面拟出台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会上描绘的两条不同的线路,勾勒出清晰可辨的山东开放图景:

一条面朝大海。山东织密集装箱全球航线网络,2023年新开行海运外贸航线15条。

一条向陆进发。稳定运行中欧班列(齐鲁号),积极争取增加图定线路,2023年力争开行班列2100列以上。

青岛港

改革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活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两个“高水平”,指出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着力点。

第一个“高水平”,离不开改革的深化。

畅通循环,考验改革的聚焦度与穿透力。经济社会的循环畅通,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

2月5日,山东发布《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二批)》,提出实施要素集成改革,开展营商环境集成改革,推动企业集成改革,有效释放改革动力活力。

其中,推动企业集成改革,可以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要素支撑,这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开展营商环境集成改革,可以降低市场运行的制度性成本和隐性交易成本,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三项改革,道出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是山东入“局”的动力所在。

第二个“高水平”,离不开制度型开放。

如今我们谈开放,谈的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拿山东自贸试验区来说,从实施出口货物“先期机检+抵港直装”模式,到实施跨境电商“保税+新零售”改革,再到推出“一站式”竣工投产办理模式,山东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形成304项制度创新成果,2022年实现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21.6%、9.3%。这便是制度型开放结出的丰厚果实。

细数山东拥有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多种开放平台,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不断拓展。建强用好这些平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山东入“局”的重要一环。

可以说,在新发展格局中谋划工作布局,就一定要具备战略眼光、战略思维,跳出一般化的工作思路,真正搞清楚国家需要山东做什么、山东应当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又能在多大范围内集聚调配资源、起到影响、发挥作用。

总的来看,躬身入“局”,考验识变应变求变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回顾山东的入“局”之路,可以看到,新格局之下谋发展促改革,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很多时候是在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寻找答案,是在具体实践探索中优化发展路径。

济南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项目

当数字化转型成为一道必答题,掌握和运营数据能力的强弱,影响着传统产业升级通道的宽窄;在产业格局深刻调整之下,能不能“钻”到链里去,拿出补链延链扩链强链的真招实策,决定着整个产业链条的韧性与安全;坚定不移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会不会“站在地球仪旁”思考问题,能不能熟练运用“世界语法”谋求合作双赢,又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是的,拿着旧地图,永远找不到新大陆。对各地来讲,只要坚持因时而变、因势而动,练就十八般武艺,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就一定能更好掌握工作主动权,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动态平衡聚势赋能。

望岳谈丨如何让“自己人”更好地大胆发展

□赵丰 于新悦

“放下包袱,大胆发展。”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

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是这些年的政策主基调之一。尤其从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至今,从中央到地方,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毫不含糊,频繁表态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和肯定,释放出强烈信号,传递出比黄金更珍贵的信心。

力挺民营经济,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民营经济很重要。民营经济税收贡献超过50%,国民生产总值占比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超过80%,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

其二,民营企业有困难。受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影响,一些民营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原材料成本和经营成本上涨等压力。此外,在审批许可、市场准入、要素获取等方面的隐性壁垒还需进一步破除。

其三,社会舆论有杂音。一段时间以来,“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一遇风吹草动,就会沉渣泛起,必须及时廓清认识迷雾、澄清错误说法。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给人的印象通常是国企实力强,其实,山东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占据了山东经济的“半壁江山”。

去年9月,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打造最优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金融环境、人文环境,使山东成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沃土。如今,这片沃土上不断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故事发生。

平台发出需求,银行送贷上门。山东宝盖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无法办理无抵押信用贷款,企业在淄博智慧金融服务平台上发信息,想拿到一笔贷款。平台通过大数据对企业画像分析,发现其符合“科技补偿贷”条件,平台对接银行,银行上门服务,一笔300万元贷款到账。山东去年动态推出四批政策清单、284项措施,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2900亿元左右;率先制定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1+N政策法规体系……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打造民营经济最优政策法规,这是山东以更大力度优化制度体系的努力。

离鲁20年的山东国安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临沂罗庄投资建设年产50万吨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项目。这家企业2002年便在当地完成技术研发,但选择远走外省建设生产基地。如今企业回来了,“用脚投票”是对营商环境最直接的肯定。在近两年的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中,山东营商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骏马逐水草而行”,民营经济就是“环境经济”,其发展活力与涉企服务的质量水平直接相关。山东对标最优最好,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7×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超市和办事情“靠制度不靠关系”的社会氛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山东以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

在济宁,有一个国家级工程机械工业设计中心——山东工程机械创新创业共同体,它联合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及产业链企业共同建设,为工程机械产业链条上的40余家企业提供强大工业设计支持。这样的创新创业共同体在山东有很多。山东既抓好特色产业集群,又推进优质民企梯度培育。前者,产业集群助力中小企业资源对接,一起壮大“产业森林”;后者打通优质中小企业提升路径,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抓住关键、搭建平台、做好服务,这是山东助力民企加强自主创新的努力。

今年山东民企“挂帅出征”百强榜引来关注。山东将每两年发布一次民营企业家“挂帅出征”百强榜,分行业领军型、菁英型和新星型三类。民企信心,关键在企业家。山东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今年培训企业家1000人左右;持续推进青年企业家培养“导师制”,新遴选培育青年企业家学员200名;深化优秀企业家宣传表彰活动……真正把企业家当自己人,这是山东让企业家有地位有形象有荣誉的努力。

让民企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就要各地各级真正想民营企业之所想、急民营企业之所急。拿出更多实招硬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民营企业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定、更加有力。

策划 娄和军 邵方超

记者 赵丰 于新悦

望岳谈丨一碗山东粮里的“加减乘除”

□赵丰

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军,把自主培育的济麦种子带到了会上。

这黄灿灿的种子可不一般:济麦系列品种覆盖面积达到了全国小麦总面积的10%,其中济麦22作为公认的超高产、多抗、优质中筋小麦品种,近10年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

同一时刻,绿油油的麦田里,山东有关粮食生产的专项行动——“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行动正火热进行。

从2月23日开始,山东1.8万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到一线,帮农民春管春耕春种,万人下乡,科技壮苗,稳粮保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上举足轻重。从几组数据,可以看到“山东粮”的分量。

——2022年,山东粮食总产1108.76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

——2022年山东粮食增产8.62亿斤,占全国总增产量的11.6%。

——山东用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产出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

在“端牢中国饭碗”这件大事上,“山东粮”是实实在在“能打”。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靠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山东牢记“国之大者”,做好“加减乘除”,让粮仓更满。

“加”,就是千方百计增产。

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决定粮食总产量。山东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将粮食生产任务细化分解到市, 2022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完成12558.3万亩,比2021年增加25.65万亩。

提升粮食单产,山东创建“大面积提升单产”示范推广田,支持“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778万亩,2022年又新建665万亩,今年还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40万亩。

“减”,就是千方百计节约和减损。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作为全国唯一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双过亿”省份,山东是妥妥的粮食消费大省。山东制定节约粮食的行动计划,让“光盘行动”进餐厅入家庭,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减损也很重要。如果我国粮食减损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损失600多万吨,可以多养活约1600万人。作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和加工转化大省,山东率先出台粮食减损行动方案,推进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

“乘”,就是为种粮插上科技翅膀。

装满中国粮,出路在科技。山东自主培育品种——“齐黄34”,在黄河口盐碱地上,以亩产329公斤实现单产新突破;济麦系列、山农系列、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麦、玉米、大豆高产稳产品种被选育推广,科技创新带来的“乘法”效应显现。山东下大气力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上求突破。聚焦种源自主可控,实施农业良种工程;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打造盐碱地创新高地。

“除”,就是破除不利于粮食安全的问题。

山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确保“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全是良田”。

山东完善粮食作物防灾减灾监测应急机制,应对旱涝灾害;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免除种粮农民后顾之忧……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抓好粮食生产,离不开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地各级继续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种粮农民有账算、有钱挣、得实惠。

三月,是耕耘的时节。不负春光种希望,山东将用一个个丰收,打造“齐鲁粮仓”,为中国饭碗装上更多山东粮。

策划 娄和军 邵方超

记者 赵丰

望岳谈丨“新农人”的故事里,田野满是“现代感”

□李振 张兆友

3月5日,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返乡创业的魏巧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自己的“新农人”故事:通过数字化管理,种植2万多亩水稻,亩产达1100斤,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远在400公里外的山东寿光,寨里村的年轻人,正手持手机,熟练操控智能温室系统,水肥一体、自动卷帘、气象监测、智能雾化,至少节省了六成重复性劳动,辛劳的种菜变成了“玩棚”。

两个“新农人”,一个种粮,一个种菜,同样都实现了提质、增产、增效、降本,这就是现代农业的模样。

时光回到五年前的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坚持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创新……五年过去了,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我们给它涂上了什么样的色彩,又上演了怎样的现代农业故事?

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创建沿黄小麦、沿黄肉牛等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居全国前列,一大批高素质农民成为“田秀才”“土专家”,代村、三涧溪、耿店等新典型不断涌现……总之,就是着眼于农业现代化,我们的农业产业链延长了,农村产业范围拓宽了,农业附加值提高了,农民收入也得到明显增加。

看淄博,高青的数字牧场里,黑牛所带专属脖环,可以精确测算、实时监测黑牛的步数、体温、心跳,纽澜地何牛成了阿里孵化的首个全国性“盒品牌”,阿里数字农业山东仓拔地而起,动物蛋白产业链拓展延伸。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手机成了新农具,数字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

看潍坊,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地于此,在全国率先开展设施蔬菜全产业链标准研制,相继发布实施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西葫芦5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把标准制定权抓在手上,就等于拿到了通向高端市场的通行证,标准之上再抓品牌,农业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看青岛,莱西探索组建由党组织主导成立、市镇村三级国有或集体资本控股的“共富公司”,以组织的力量、市场的手段激活乡村公共资源,正成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平台、新路径。大家一起种草莓、养奶牛、开民宿,各种资源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勾画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可以说,经过多年发展积累,山东乡村产业优势更加突出、战略位势更为凸显。今天,我们更加有责任、有义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蹚路子、作示范。

路子怎么蹚?有一点可以明确,就是把优势释放出来,把潜力激发出来。就像一张网络,交汇点越多,就意味着通路越多,动态组合的可能越多。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纵向延伸、横向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比如,山东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体系发达,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各类技术工艺带来的外溢效应,能为农业装备制造的持续迭代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再比如,山东拥有龙大、中裕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利于带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多产业叠加、多环节增效,重构出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农业是山东的一面旗帜。站在新的起点上,认清优势,找准位置,不断固根基、扬优势,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我们相信,在齐鲁大地田野上,将生长出更多精彩的农业现代化故事。

策划 娄和军 邵方超

记者 李振 张兆友

望岳谈丨山东的这两个“好”,足以让你流连忘返

□杨润勤 张兆友

两会期间,住鲁代表委员倾情推介,“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再次刷屏,圈粉无数。

在人民日报推介“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的海报中,济南大明湖超然楼,以网红姿态尽展齐鲁雄厚文化底蕴;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以宏伟造型彰显雄厚科技实力;东营黄河入海口,以蓝黄交汇展现山东壮丽自然景观。黄河入海口画面中,黄色与蓝色交融,陆海唇齿相依,正如“好客山东“与“好品山东”的珠联璧合。

好客是真情,好品凭厚道。好客,是情感、是氛围;好品是物产、是实力。一句话,两个“好”,把山东的文化软实力和发展硬实力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从2020年开始,“好客山东”开始向“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升级。这是山东充分挖掘齐鲁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生动讲好新时代山东故事,大力推动山东品牌走向国际的重要行动。

去年9月,“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进京首秀,网络关注度高,仅大众日报微博主持的话题“山东有了新slogan”总阅读量就达到1.3亿。这次全国两会,山东又精选了陶瓷、鲁班锁等14个品类的山东好品带到了代表团住地展览,再次圈粉。“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频频出圈,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产品好不好,市场说了算。能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品质能打才是硬道理。支撑传播新高度的,正是“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不断塑强的核心竞争力。

这竞争力,来自人们的“用脚投票”。

今年春节,大明湖超然楼的爆火,让济南成为许多人流连忘返的网红城市。数百项活动的策划举办,短视频平台的创意营销等,让更多人了解到济南的文化底蕴、迷上了济南的文化气息。

图片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热闹不止在济南。2023年春节假日期间,山东共接待游客391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0.3亿元。山东“趁热打铁”,宣布全省132家国有A级景区免首道门票至三月底,启动“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更多人奔赴一场美景约会再添“一把火”。

景美固然重要,好客更能为旅行添色。一位到威海旅行的外地男孩,在社交平台发布“游后感”:只要你张嘴说话,一个正儿八经的山东人,不会允许任何一句话掉在地上。

当游客们近距离感受山东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劲,争当“好客山东”代言人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全国省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指数榜单中,“好客山东”能连续24次位居全国首位。

这竞争力,来自产业大省奋进的底气。

如果说“好客山东”是讲邀请朋友来玩,那么“好品山东”就是告诉你什么东西拿得出手。

“朋友来了有好酒”,说的正是山东人的待客之道。来山东,你可以尝到最正宗的烟台苹果、沾化冬枣、乳山牡蛎等优质农产品,还可以品鉴最传统的东阿阿胶、周村烧饼、德州扒鸡等山东老字号。

这些接地气的产品,只是冰山一角。打开首批“好品山东”的名单,14类223家品牌的几百个产品,涵盖制造业、消费品、农产品等多个领域。这每一项好品背后,都有强大的支撑。

优质农产品的背后,是山东兑现“天赋”,扛牢农业大省责任的坚守与创新;先进制造业的背后,是山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均位列全国前列的豪气。

无论你对“好品山东”这个概念理解与否,但它的确已经渗入到很多人的衣食住行,也代表了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比如,电影《流浪地球2》中频频出现的“群演”——协作机器人,就是由淄博一家企业制造的;在元宇宙这个面向未来的领域里,先行一步的歌尔已经站上了风口,占据全球中高端VR头显出货量80%的市场份额。

再比如,你所在的公司,可能已经用上了浪潮的服务器;为你运输快递的重卡,搭载的可能是潍柴动力的柴油机;你乘坐的“复兴号”列车,很可能是在中车四方下线的……

回过头看,不管是“好客山东”的人文品质,还是“好品山东”的智慧内涵,二者如一体之两翼,本质上是相融相通的。一个“好”字,两种读音,追求的是同样的精神需要和品质标准。

当“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这张名片越擦越亮,就越能彰显山东向上向善的力量,越能让人更好地认识山东、感知山东、爱上山东。

作者 杨润勤 张兆友

策划 李艳 娄和军 邵方超

望岳谈丨“北斗”种地,当农业恋上科技

□于新悦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在青岛莱西的田间地头,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自动规划路径,高精度辅助直线驾驶,转弯后自动精准对行,作业精度达到厘米级。

远在天边几万公里的北斗信号,与埋在田地里的一粒粒麦种联系了起来。“种菜不用土”“治虫不用药”……如今像“北斗种地”这样大国重器,与田间泥土带来的反差感越来越强,正在重新定义农业、农村、农民。

——黄三角农高区的盐碱地育种加速器里,光、温、水、气等通过智慧系统精细调节。以科学手段模拟各类生长环境,争分夺秒选育耐盐碱“良种”。

——在菏泽郓城的大片土地上,植保无人机正灵活轻巧地喷洒农药。共享植保无人机技术服务站,让乡亲们可以改变背着喷雾器打药的劳动方式,省时省力。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考察时,作出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2022年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66.3%,高出全国平均4个百分点。2021年,山东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96%。科技,已成为推动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创新。围绕农业发展急需领域,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山东向社会公开征寻制约农业企业和区域性农业发展的紧迫科技难题工作,探索科研单位和社会力量直接衔接合作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的新途径。山东省农科院第二届“面向社会公开寻榜张榜揭榜农业产业科技难题评审会”,120名青年专家揭榜133项农业产业科技难题,项目经费达1.5亿元。

——农业新品种研发有突破。仅以盐碱地育种为例,山东自主培育“齐黄34”,创造了302.6公斤的大豆盐碱地单产纪录;高耐盐水稻“鲁盐稻69”亩产达498.17公斤……山东已培育耐盐碱新品种200余种,一批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唤醒沉睡的财富,为国家开辟“新粮仓”。

——农业科技研发主体更活跃。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靠两把神奇“剪刀”,成功开发了20余种作物的基因编辑体系;山东鲁蔬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掌握了番茄、白菜等作物的区域种植市场“话语权”;山东天地园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樱桃砧木品种“矮杰”,打破吉塞拉矮化砧木“洋品种”的市场垄断……

农业向来是最接地气的产业。农业科技创新的演武场,从来都是在田间地头。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就要让“待字闺中”的科技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尽快走向田间地头,就是让农业科技创新真正服务农业发展、服务万千农民。

——科研成果走出高校与科研机构,进入市场并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让产品“跳”出寻找和探索的过程,直通产业、直达市场?山东省农科院连续三年举办农业科技成果秋季拍卖会,敲响重锤。107项成果拍卖总额达2.74亿元。

——针对科技创新中最重要的人才因素,怎样激发农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积极性?在全国首创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制,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现科研人员的“名利双收”。

——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面对不同产业中面临的不同问题,如何推动科研成果“接地气”?山东实施了中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坚持问题导向,按照“一所一优、一所一特”要求,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持续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2023年,将发挥160个产业科技服务团作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山东让越来越多农业科研人员穿梭在山林之间,行走在大棚之中,沉浸在与农作物的“对话”里,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农业科技最终要落脚到“人”上来。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受益最直接的当属农民,受益最大的还是农民。

在临沂代村的科技智能大棚内,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立体科技种植,让一亩地能种出十亩地的效益;在德州市夏津县,过去“干时梆梆硬,浇后白花花,种一茬赔一茬”的盐碱地,因为科技赋能种子,农民一亩小麦能收1300斤;在菏泽牡丹区,掌握了催花技术的花农,填补了市场空档期,一枝芍药能卖到20元,比平时高出3到4倍……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努力从源头为农业发展注入活水,开辟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新路径。

我们期待,更加硬核的山东农业,可以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更多可能。

策划 娄和军 邵方超

记者 于新悦

望岳谈丨以“退”为进,大河焕新生

□张兆友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沿黄九省(区),山东地处下游,是沿黄又沿海的唯一省份。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山东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主力军,不仅要着眼于省内,还要放眼省外,服务全流域生态治理。”“持续面向黄河流域9个省区优势产业,提升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创新机制”……今年全国两会,“黄河”仍然是住鲁代表委员关注的热词,并且“热中有变”: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大家今年的思考更具体、更深入,也更有流域意识、空间意识和腹地意识。

走在前,意味着打头阵、当先锋,意味着探路子、作示范。“头阵”打得怎么样,“路子”探得怎么样?不妨先来看看这样两个场景:

在东营垦利,黄河尾闾,观鸟爱好者杨斌,最近惊喜地发现了两个大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种群。在这片被称为“鸟类国际机场”的黄河三角洲,近年来,每年栖息、迁徙的各种鸟类多达600万只。

在菏泽东明,黄河入鲁第一县,惊蛰时分,各村正抢抓农时,开展春耕春灌作业。对于“告别水窝子”的滩区百姓来说,迁建的“后半篇文章”,就是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而这片他们熟悉的黄河滩,也“告别工业项目”。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黄河山东段一头一尾这两个以“退”为进的故事,正是对此理念的生动体现。

大河之洲的“退”,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湿地修复。今天的东营,已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关停保护区内“观鸟秘境”旅游项目,设立缓冲区禁入界牌,目的是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落到实处。

入鲁第一县的“退”,既是让百姓迁出饱受黄河水患之苦的旧村而安居,更是坚定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而让百姓乐业。东明317平方公里黄河滩上的工业项目将全部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带动就业强、增产增收的绿色生态项目。滩区外,东明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挺进,打造鲁西南千亿级石化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人们以“退”为进,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生灵的尊重,更是表达对“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高度认同和切实践行。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三年多来,山东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7个、“两山”基地7个,全省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升幅度全国第一,万元GDP用水量较2019年下降22.8%,沿黄9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9000家,比2019年增长96%……数字展现山东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也彰显山东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坚定执着。

看农业,人多地少水缺,吃饭过日子,“保水”是第一位的。在山东德州,去年夏粮总产381.19万吨,同比增加1万吨,而年度常规引黄8.35亿立方米,比上一年减少1.4亿立方米。“增产”与“节水”间的矛盾化解,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制度创新的功劳,也是农场技术升级精准“喂水”的结果。

看工业,绿色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趋势。借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埋”碳“赶”油,每年可减排100万吨,相当于种了900万棵树,由此实现了石油采收率提高和碳减排的双赢。

与长江经济带相比,黄河流域生态更脆弱。如果水没有了,生态破坏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山东坚决退出“三高一低”,而这一“退”,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更好地进。从滩区群众搬迁,到泰山石禁止采挖,从东平湖堤坝加固,到黄河口湿地修复,从吨半粮节水控水,到物流实现陆海联运,山东所描绘的,正是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大河流日夜。保护好、治理好我们的母亲河,路还很长,担子还很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铭记于心,把“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付之于行,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我们就能在“进”“退”之间,让母亲河焕发新光彩,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策划 娄和军 邵方超

记者 张兆友

望岳谈丨走好“必由之路”,当好开路先锋

□李振 周学泽

(一)

3月5日,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来自徐工集团的单增海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带来了一个好消息:2017年总书记考察徐工时乘坐的220吨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指标达到全球第一,国产化率由原来的71%提升到100%。起重机里面的芯片,也全部为国产。

在山东,也有这样一个100%。把碳封存地下,把油驱赶出来,国内最大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装备的国产化率同样达到100%。百万吨级CCUS项目被誉为“工业森林”,投产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1年。

同为东部经济大省,江苏、山东都瞄着国产化率提升的目标奔跑,跑出了大省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自觉和担当。

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选择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坚定不移走自立自强之路,才能把科技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真正保障国计民生。

(二)

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面世;国信1号、蓝鲸2号、雪蜡车等填补国内空白……看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五年来,山东高新技术企业翻了两番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8.3%左右。

上个五年,山东朝着科技自立自强的方向坚定了信心,积蓄了力量,产出了成果,埋下了伏笔。今年,山东将“争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写入报告,力求新的突破。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必有荆棘坎坷,但别无他法,唯有坚定不移走下去。

走好“必由之路”,山东善于科技机制创新。山东全国首创“1+30+N”创新创业共同体创新体系,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蓬勃发展。今年初发射成功的齐鲁二号、三号卫星,正是山东首家新型研发机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杰作”。至2022年7月,31家创新创业共同体共突破关键技术391项。

走好“必由之路”,要明晰主攻方向。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山东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十强”产业创新需求,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项目。

走好“必由之路”,就要发挥企业主体地位,尤其是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济南对重点专精特新企业“一企一策”进行重点支持,青岛打出梯度培育、创新协同等八大组合拳,扫除企业创新研发过程中的难题……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6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4万家。

走好“必由之路”,要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山东永聚医药接到了一批订单,要“吃”下订单,关键要实现一种高阻隔薄膜的制备。企业找到“揭榜挂帅”平台,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制出国内首台真空蒸镀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性能优于同类产品。“揭榜挂帅”“赛马制”“军令状”等重大科研任务组织方式,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这几年,创新举措完善形成体系,并开始逐渐自组织、自演化。去年山东又谋划实施科技研发、人才引育、数字变革等“十大创新”行动计划。依托于山东这片创新沃土,未来将有更多原创科技成果挂上枝头。

(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新技术正与产业深入融合,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

变化往往孕育着机遇,这为我们在一些领域实现赶超开辟了新赛道。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要的是拥有创新“顶层”能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科技重塑下游产业演化逻辑,继而推进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挺进。

这需要我们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像保护眼睛一样,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给他们孵化成长的平台、竞争竞逐的擂台……

对冲未知之路上的种种不确定,离不开科技创新带来的确定性。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让千万万个创新萤光闪亮,聚起腾腾炬火,照亮这条必由之路的远方。

策划 娄和军 邵方超

记者 李振 周学泽

望岳谈丨从三部书籍,看山东文化“两创”

□邵方超 张兆友

全国两会期间,在山东代表团住地,展出了三部书籍,会议间隙,吸引了不少代表驻足翻阅。

一套是《儒典》,宣纸线装,原大影印,原汁原味呈现古书原貌。这套历代儒学传世文献系统性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集中展示了齐鲁文化的资源优势和价值优势,为“山东文脉”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本是《中国字 中国人》,以汉字为切入点,配以历史典故,通过散文形式,讲解字形字义演变。墨染一笔一划,书写中华文化,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轻松阅读体验中,重温人文经典,探寻中国精神。

一部是对照版《论语》,包装精美,翻译准确,与其说是一部译著,不如说更像一件礼物。它代表山东的热情好客与开放自信,更彰显山东对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主动精神。

从经典挖掘阐发,到文化宣传创新,再到文明交流互鉴,这三部书籍,从历史中“走来”,与你我面对面“对话”,是山东近年来发力传统文化“两创”的一个缩影。山东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化的薪火相传,需要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个人都能担当文化使命,作出应有努力。

时光回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对山东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提出明确要求。

这些年来,山东牢记嘱托,始终坚持“两创”方针,着眼“四个讲清楚”,实施“山东文脉”工程,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创新培育“山东智造”品牌,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保护传承、交流互鉴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演进,文化的表现形式会不断发展变化。文化“两创”,就是要用合宜的话语体系和表现方式,来回答时代之问、社会之问、发展之问、人民之问。叶小文先生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谈传统文化“两创”,山东是最有资格的。

之所以这么讲,是基于我们的先天条件优势。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是孔子、孟子、孙子等古代思想家的故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怎么才能搞好文化“两创”工作呢?关键就在结合融入,就在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可以是生活感,也可以是时尚感,可以是科技感,也可以是体验感。总之,一个好的连接点,一定是一个好的创意,有一个好的故事力传播力,一定是根植中华文明血脉,内含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

一幅数字藏品《泉城秋色图》,以古诗词相串联,融入鹊华烟雨等景色,以科技赋能文旅新体验,仅3秒钟就售出了1000份;一部春节档电影《满江红》,将豫剧与电音进行天马行空的碰撞,让电影配乐火爆出圈,迅速刷新了传统戏曲在年轻人群中的认知;春晚上的一支舞蹈《碇步桥》,将水乡的温婉诗意融入曼妙舞姿,没成想竟带火了浙江泰顺的碇步桥旅游,一时间游客飙升。

他们深耕地域特色,体现艺术匠心,又将传统性复原与现代性表达完美结合,所激荡出的,必然是浓浓的烟火气和民俗风,看上去或许举重若轻,背后却是大量的艰辛探索和奇思妙想。这里面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程度,也考验对现代人情感诉求、审美标准的精准把握。

说到底,文化“两创”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它有其内在规律,需要精耕细作,需要虚功实做。

文化根脉藏于日常物质器物、语言文字等表征之下,常常并不显山露水,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为我们提供精神归依与心灵居所。面对这些老祖宗的厚赠,我们敬畏、感恩、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只有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努力寻找那些合乎生活情理、令人真心喜爱的“连接点”,才能不负厚望重托,才能让宝贵的文化因子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辉。

策划 娄和军

记者 邵方超 张兆友

望岳谈丨让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邵方超 李振 张兆友

3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现场,代表通道再次开启。站上通道的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

一次是与欧洲学者的交流。

某次论坛演讲结束后,杨朝明与一位西欧学者同车参观交流,谈到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时,对方非常赞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认为这对整个人类都是共通的。后来两人又多次见面交流,结下了深厚友谊。“最近,我们出版了《论语》的外文版,我特意准备了一本,下次见到他,一定送给他。”

一次是到巴西讲学的经历。

外方原计划只给半小时时间,但现场不断有人提问,时间一拖再拖,最后演讲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一位外国朋友问:“你认为儒家思想什么观点对世界最有影响?”杨朝明用六个字概括回答:尚和合、求大同。追求和谐与和睦,在和谐中共同发展进步,这一体现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引起了外国友人的浓厚兴趣。

因为分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传播“尚和合、求大同”的国际观,杨朝明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认可与尊重。这说明,在当今世界上,总有一些价值理念是共通的,是可以跨越时空、超越种族、超越国度的;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化观、价值观,不仅是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所在,也蕴含着能为人类提供正确指引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讲完两个故事,杨朝明接着说:“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树干之所以又粗又壮,是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

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传承千年的儒家思想,蕴含着以和为贵、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民胞物与、道法自然的生存理念,讲信修睦、天下一家的伦理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等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之一,是我们加强文明交流对话的根本所在,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文明的交融与互鉴,正是需要以这样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支撑。这些年来,山东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以开放的胸襟、宽广的视角,推动文明对话交流、合作互鉴、融合发展,已成功举办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39届,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8届。每届论坛都有一大批中外学者、外国使节、国际友人来这里进行文化交流互鉴,一起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说,真正实现了让“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这对于提升山东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互联网连接世界的今天,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故事更加迷人。

一顶草帽,一张笑脸,一双布满皱纹的手,山东聊城的老手艺人阿木爷爷,用传统的榫接卯和方式造出爱心锁、木拱桥,曾在外网“圈粉”上百万,视频观看量一度超过2亿次。

注册中国网购平台,就是为了“拔草”一件曹县汉服。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欧美西方国家博主的汉服开箱试穿视频,一时间掀起华夏衣裳的热潮。

一次拔罐,一次针灸,就可以让腰腿痛消失,如今,山东中医药大学在尼泊尔、波兰等地建立的中医药海外中心,正成为当地群众解除疾病痛苦,体验中国传统医药博大精深的一扇窗口。

实践一再证明,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都是流动的、开放的。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更需要我们从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探入蔚蓝大海的山东,如同中国向世界伸出的一只手,通过这只手,牵起八方宾朋,传递善意和开放的温度。我们应该更好担当文化使命、展现文化作为,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汇聚全球智慧,架起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的“连心桥”,让世界了解更多的山东之美、中华之美,以实际行动答好文明交流互鉴必答题,以开放姿态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

策划 娄和军

记者 邵方超 李振 张兆友

望岳谈丨办好民生事,用“新”更用心

□赵丰 李振 齐静

(一)

两会期间,事关民生的话题备受关注。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先说两件颇受欢迎的“小事”。

一是“16市公共免费停车场地图”。2022年11月,山东“16市公共免费停车场地图”上线。16市机关事业单位可对外开放停车场信息,百姓可轻松实现APP查询、定位、导航。

二是“一次挂号管三天”。去年以来,济南、青岛、枣庄、滨州等地部分公立医院实行复诊免挂号费。就诊当天无法取得检查检验结果的门诊患者,3日内只要仍在同一院区、同一科室就诊,无需再次缴纳挂号费。

一个车位,看似事挺小,但如果百姓老是停车不便,就会引起连锁问题;“一次挂号管三天”,看似事不大,但对在医院排队的患者就是大事。

民生事小,浓缩在街头巷尾;民生事大,关系到民心向背。亿万人民的小事,就是共产党人的大事,这是百年大党一以贯之的大小辩证法。

(二)

同样是面对新形势下错综复杂的情况,为什么有的民生工作就能与时俱进,成为学习的样板?

探寻这些探索背后的成功奥妙,无处不蕴含着创新的思维,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山东加强民生改善创新。比如颇受欢迎的公益岗。一个公益岗,既能扶弱济贫,又能缓解就业压力,还给基层带来利处,可谓一举多得。2022年山东省共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64.31万个、安置在岗63.04万人,岗位、人员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加强民生改善创新,需要基层不断探索实践。为提升民生事办理效能,济宁对群众诉求3小时内“抢着办”的在专项考核中加分,未回应诉求“督着办”的扣分,疑难问题“重点办”的进行跟踪问效,对水电气暖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通过“紧急直派”功能接诉即办。创新,正在提高基层民生事项办理的速度和力度。

创新办好民生事,当善于实现民生和发展的互动。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百姓对民生服务的质量有了更高追求,希望医疗更便捷,教育更公平,环境更优美。这些“更”字的背后,布设着发展的新动力。山东是老年人口大省,“老有所养”是民生关注点。山东将医养健康产业列入重点打造的“十强”产业。至2022年10月,山东医养健康产业蓬勃发展,“雁阵形”产业集群达到13个、领军企业30家、规模以上企业909家,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互联网+健康”等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走进群众生活。

民生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扭住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收入、社保、医疗等问题,既疏通发展堵点,又消除民生痛点,让发展和民生良性互动。

(三)

加强民生改善创新,说到底要靠“用心”。

用心,就是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从基层从一线打捞最真切的民意。除市民服务热线、短信、信箱、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常规收集群众诉求的工具,山东很多地方沉下去去倾听诉求。德州市庆云县1800余名民意书记,每月10日、20日两天到村(社区)找群众“报到”。带着一支笔、一本台账、一部手机,民意书记与群众座谈交流、入户走访,摸清诉求,靶向发力。

用心,就是把民生改善做细。让农村老人吃上热乎饭,这个事怎么办好?山东各地建起“暖心食堂”“孝老食堂”“长者食堂”等助老食堂。这些食堂,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提供价格实惠的放心菜,满足老年人的就餐需求。2022年全省共建有助老食堂8000余处,日服务老年人达27万人次。今年助老食堂总量将突破1万处,细处着手,让老人在小小饭碗中,吃出幸福感。

用心,就是把民生工作做实。过去五年,山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5%;251.6万省标以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796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9类困难群众救助标准连续3年大幅提高……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山东努力实现收入水平更高、公共服务更好、社保兜底更牢。

(四)

步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经济发展“三重压力”,“再上层楼”的阻力、“更进一步”的挑战始终相伴。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发展起来以后”的新诉求新期待日趋复杂和多元,民生改善的难度不减。

我们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心群众安危冷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只要我们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乐在一起,就一定能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策划 娄和军 邵方超

记者 赵丰 李振 齐静

责任编辑: 张晨 蔡继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