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观影《志愿军》:每一代人都有奋发努力的主题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2023-10-06 11:00:0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周学泽
国庆假期,《志愿军》三部曲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在全国上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和平的日子里,重温峥嵘岁月的血与火,很有意义。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中彭德怀这样说:“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
近几年,抗美援朝影片不断,这句话并不陌生。2021年国庆档电影《长津湖》伍千里也有一句相似的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志愿军是一群肩负起时代责任的人。在战争岁月,他们以血肉之躯和敌人的飞机大炮、导弹战斗,因为实力悬殊,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山东省档案局有关资料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阵亡11万多人,加上参战人员中伤病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中国方面在战争中共牺牲了18万人。”在这些烈士当中,有19685名齐鲁儿女长眠于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接近总牺牲人数的11%。
虽然对手武装到牙齿,但气壮山河的志愿军还是打赢了这场战争,从鸭绿江畔硬硬地将敌人推回到三八线附近。这是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撼的历史事件。1951年5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在国会上讲话时称:“朝鲜战争是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这段话因为被《时代周刊》引用而为世人熟知。
作为中国人,我们更熟知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讲的这样一段话:“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国的立国之战。国际上,中国有了大国的尊严,许多华人华侨突然感觉自己受到外国人的尊重;在国内,有了更多精力抓经济发展。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朝鲜板门店签订。1953年5月14日,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也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里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56.7%,同时初步建成了独立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历史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同时,由中国政府大使衔特派代表伍修权率领的外交队伍在联合国与美国进行了另一场短兵相接。《志愿军》中,张颂文扮演的伍修权用了一句伍修权当年在联合国的原话:“1950年毕竟不是1895年,时代不同了,情况变了,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
“1950年毕竟不是1895年”, 2023年也已经不是1950年。今天新中国成立已经74周年,“江山代有才人出”,新一代人也有新一代人的责任。
国家的发展进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底气,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正是一代代人的接力赛。
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所说:“时代在变,精神永存,抗美援朝题材值得永恒书写。”历史是延续的,今天和平但并不太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历史地落到新一代青年身上。我们之所以还要不断回望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是因为志愿军身上凝聚的“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舍生忘死,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等伟大精神,是今天强国建设中需要继承的精神品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100多年间,战乱不断,几无宁日。今天,我们安享和平70多年,这是前辈先烈们给我们争取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国家和平发展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和平来之不易”, 今天尤需继承前辈先烈精神而继续奋斗。
责任编辑: 李文智 签审: 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