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人口增量,“顶流”城市的风向标

大众日报记者 邵方超

2021-06-11 15:10:3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日,随着各省市陆续发布的“七普”数据,一幅全国城市近十年来的人口增减变化图逐步浮现出来。

从人口增量看,成都、西安、长沙、合肥、郑州等城市数据表现抢眼,一些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呈现出强大的人口集聚能力。是什么样的特质与禀赋,让这些介于一线二线之间,又有望崛起为一线的城市,在人口吸引力上脱颖而出?

NO.1|壹

从“七普”数据看,人口流向所呈现的新趋势,正由原来向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的单点集中流动,转变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多点集聚流动。

虽然长三角仍是流入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但在15个新一线城市中,近10年人口增长最快的4个城市都位于中西部,分别为西安、郑州、长沙和成都。

新一线城市的“带头大哥”成都,在这次人口普查中,突破了2000万关口,10年间新增581.89万;身处人才争夺漩涡的西安,以448.51万的人口增量、52.97%的人口增幅位居全国前列;新晋网红城市长沙,以1004.79万,成为湖南首个人口破千万的地区,人口增量超过300万;地处中原的郑州新增人口397.41万,增速46.07%、位居新一线城市第二名。

而相比10年前的“六普”数据,西安在2000年到2010年之间,新增人口为105万,增速仅为14%;长沙新增90万,增速为14.75%;郑州数据略好为196.75万,增速为29.55%。

两相比照,可以清晰地看到,正在崛起的中西部中心城市的流动人口吸纳能力和人口竞争力已有了大幅提升,甚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此前东部“虹吸”的局面。

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增强的同时,这些中西部中心城市的曝光度同样在增加。

过去10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这些城市首先在自我推介、自我营销方面表现尤为出色,主动参与报道的媒体和自媒体越来越多,让城市自带流量,一举一动都能刷屏各大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

比如,长沙街头一杯难求的茶颜悦色奶茶、排号上万的超级文和友,成都的太古里、玉林路,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各自展示着各自独有的文化底蕴和品格气质,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南来北往的人们来此打卡、消费、再传播。

NO.2|贰

旅游景点的爆红出圈,网红品牌的迅速勃兴,可以给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消费力,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但相比真正带来人口大规模流入、让人留下的关键因素,“吃喝玩乐”只是表象。

以长沙为例,起于2017年的全国各大城市抢人大战,长沙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2020年净增近41万,之前连续4年每年人口净流入23万-27万,同样位居全国前列。而决定长沙在这场抢人大战中胜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清晰的发展思路、产业定位以及愈加完善的产业基础。

成就中国“基建狂魔”称号的工程机械,有1/4产自湖南,以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两家公司为代表,长沙的装备制造业闻名全国,在过去十余年里,每天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万台挖掘机,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挖掘机指数”,成为中国经济运行冷热的风向标。而这一重型产业的突出特点,是在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少有的对资本、技术和人力的需求都很旺盛的行业,也正因如此,对吸纳就业的作用十分明显。

如果说这一王牌产业不够新潮,近年来,湘江鲲鹏、百度无人驾驶、华为软件开发云、腾讯(长沙)云、CSDN总部项目、万兴科技总部等一批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到来,让长沙赚足了年轻人的眼球。去年一场“长沙•中国1024程序员节”盛况空前,吸引到上千名开发者现场参加,500万程序员线上线下互动引爆星城。CSDN联合万兴科技共同启动引才入湘大行动,喊出了“拿一线城市工资,住长沙宜居房子,干全球软件事业”的口号。

产业与人口良好互动交融的背后,是房价的洼地效应。据易居研究院数据,长沙房价和收入比为6.2,是现在全国所有大城市里最低的城市。以产带人,以人兴城,随着时间的推移,筑起的是一个越来越稳健发展的经济基座。

成都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作为国家重要高新技术和现代产业基地,2016年将颇受年轻人欢迎的数字娱乐产业规划为地方支柱产业,汇聚了腾讯科技、今日头条、完美世界、可可豆、索贝、梵木等一大批优秀的数字文创企业。阿里、腾讯、华为等龙头企业的加入,又成就了成都“第二总部收割机”的别称。

以这些企业为代表的科技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旺盛,在招聘旺季,每个月都有数万招聘需求发布。比如,去年的一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显示,四川省现有游戏研发、电竞直播、电竞酒店、赛事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4451家,从业人员达12万人,成都是绝对的核心。过去,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的去向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主,而现在四成以上毕业生选择留在成都,以往这个比例仅有10%左右。这同样和成都的产业结构、宜居环境、城市定位以及对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视密不可分。

逆袭的合肥,更是写满了关于产业培育、科技创新、捕捉未来趋势的传奇故事。从中国科技大学五十年后的“反哺”,到招来京东方的那手“豪赌”,从加码投资芯片产业,再到蔚来总部落户合肥、大众入股江淮……亮点令人目不暇接。

若论资源禀赋,合肥没有过人之处,曾经的合肥经济实力远不及沿海一些中等城市,科教资源远不如近邻武汉和南京,但凭着这些“独门绝技”,硬是敲开了经济总量的“万亿”之门,并逐渐成为高精尖人才聚集地。“七普”数据显示,合肥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247万,10年增长106.8%,每10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从1.6万上升至2.6万,比全国多1.1万人,居长三角城市第四位。另据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合肥累计引入国内外顶尖产业高层次人才近2000人,在合肥服务的“两院”院士13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00人。

可见,流动人口的趋向,是强省会战略的推进、落户门槛的降低、人才政策的实施、交通条件的改善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背后的真正驱动力是地区的经济活跃度。在当前经济由消费、科技创新和产业驱动的背景下,谁拥有更先进的生产力、更活跃的生产要素、更新的产业门类,谁才能掌握人口和人才流向的主动。

NO.3|叁

山东的“七普”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10152.7万人。与“六普”的9579.3万人相比,10年新增573.4万人,增量位列全国第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证明山东的经济活力和产业活跃度依旧强劲。

其中,15-59岁人口为6124.4万人,位列全国第二,劳动力人口资源依然充沛;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694人上升为14384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908人上升为14334人,可以看出,人口素质持续提高,科教兴鲁、人才强省战略卓有成效。

此外,山东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各地发展比较均衡,济南、青岛也已迈入特大城市门槛,能够提供较为多样的就业选择和较为充足的就业岗位,对省内人口的集聚作用明显。

但仍然需要正视的,是一个更为激烈的人口、人才争夺外部环境。不仅有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挑战,还有中原、成渝等更多的国家级城市群加入进来。如何在群雄并起的环境中,找准自身位置,发挥比较优势,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引进来、留下来、用起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山东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用“两篇八章”的篇幅分别阐述了现代优势产业的打造和数字经济发展。

扎实的实体经济底盘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使山东在供应链体系的数字化连接、生产组织的柔性化管理、消费者驱动的反向定制生产等方面,既有先天优势,又有旺盛需求。去年山东的就业市场,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云计算、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专业人才需求大增。可以说,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产业数字化领域,是山东未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个强点。

山东把“十强”产业当作主战场,要在一定区域内致力于产业链的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打造既能实现水平分工、又能实现垂直整合的产业集群。每一个产业集群都将成为一个巨大平台,为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成就梦想,提供广阔空间和大好机遇。

立足自身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和发展需要,对标走在我们前面的城市的发展经验,统筹各类要素,动用更多资源,努力营造要素资源高度集聚、产业集群充分孕育、市场主体深度互动的优良产业生态,把人才自我价值与强省建设目标更好对接起来,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最大限度迸发出来,山东,未来可期。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邵方超 报道 策划 王如林)

责任编辑: 张晨     签审: 王如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