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朱彦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大众日报记者 马景阳 刘磊
2019-09-26 21:29:12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最美奋斗者’这一荣誉不仅是党和政府对我的肯定,也是对家乡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肯定。”“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朱彦夫告诉记者,“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只要理想信念不倒,精神不垮,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沂源县张家泉村人。14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战斗上百次,他10次负伤,3次荣立战功。
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每个穷苦人都有一本血泪史,朱彦夫也不例外。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赴朝作战,17岁的朱彦夫随部队跨过鸭绿江。12月,在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进攻,守住了阵地,最后全连官兵仅剩下他一人。战友的鲜血染红了冰天雪地。
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中,朱彦夫头部、胸部、腹部七处重伤,肠子流出体外,昏死在阵地上。后来,增援的部队把重度昏迷的朱彦夫从雪中扒拉出来,送到战地医院。由于冻伤严重,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溃烂,必须截肢。这位钢铁战士在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竟然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但却永远失去四肢和左眼。
朱彦夫说:“我在战场上,和敌人战斗,成了残废,但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是幸运的。我是一名战士,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即使是一个‘肉轱辘’也要奋斗下去!”
回到家乡后,朱彦夫看到父老乡亲生活仍然比较贫困,他忧心忡忡,决心带领群众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朱彦夫不仅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建图书室、办夜校,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素质。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更是带领群众向贫困宣战,用坚韧不拔的意志,战天斗地的精神,齐心协力治山、治水、造田、架电,一干就是25年,终于使张家泉村变成了“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粮丰林茂”的美丽乡村。
淳朴、善良、勤劳的父老乡亲们不会讲大道理,心里却跟明镜似的,认为“朱书记一心为咱,跟着他走就是跟着党走。”
从支部书记位置上退下来之后,朱彦夫用嘴叼着笔,用断肢抱着笔,翻烂了4本字典,七易其稿,历时7年,写成了《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两本书……
“这次父亲被评为‘最美奋斗者’,我们全家都感到激动和自豪,我作为他的女儿,一定要把父亲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牢记使命、一心为民,敢于担当、勇争一流,不畏艰难、不懈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宣传好、继承好、发扬好。”朱向欣告诉记者说,“在工作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会像父亲教育我一样教育孩子们,让这种精神能代代传承。”
时代需要榜样的力量,时代需要楷模的引领。9月23日,淄博市就启动向朱彦夫同志学习致敬活动,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向朱彦夫同志学习,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是淄博市的宝贵精神财富。向朱彦夫同志学习,要全面对标、身体力行,知道向朱彦夫同志学习什么,立足本职岗位应该怎么做,切实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提振精气神、焕发更大干劲。要以思想‘破冰’实现行动‘突围’,以‘大落实’推动‘大提升’,加快推动淄博凤凰涅槃、加速崛起。”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说。
在朱彦夫看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对沂蒙精神最好的诠释,“沂蒙精神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转眼间,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城市和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活在这个新时代真好。未来永远属于奋斗者,同志们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希望‘沂蒙精神’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让红色基因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演变为全社会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祝福新时代!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朱彦夫说。(通讯员 于磊)
责任编辑: 张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