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第一所地方小学
2016-07-22 15:00:44 发布来源:《人民政协报》
按通用的吴洪成主编《中国小学教育史》说法,中国近代小学的开端是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创办的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中国最早的公立新式小学是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四院之一的外院。但不管是正蒙书院小班,还是南洋公学外院,都不是单独设置的,也没有明确“小学堂”之名。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春天,清廷礼部主事王照回到家乡直隶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创办了芦台镇小学堂,这应该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标示“小学堂”的教育机构。学校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共有教室4个、教职工8人、学生200人。因为校址在三官庙,校舍由“三官庙”改建而成,芦台镇小学堂又被称为“三官庙小学”。
1898年3月,王照与徐世昌又在北京设立八旗奉直第一号小学堂;直到同年5月,清政府下谕“废科举”,各省府州县所设书院才“奉命”改为“小学堂”。
《芦台镇完全小学校歌》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歌词为:“绵绵我校,历史悠长。艰难缔造,勿坠勿亡。前程万里,发仞芦阳。孝悌忠信,勤俭是刚。礼义是则,廉耻是方。一本斯旨,勿怠勿荒。完全小学,造福异乡。福颐永护,天地同康。”
校歌全词内容厚重,感情真挚;曲调亦流畅、欢快,符合儿童心理特点。首句“绵绵我校,历史悠长”,点出建校年代久远。1930年时,很多地方刚刚有了小学堂,而芦台镇这所学校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创立,真的是“历史悠长”了。
其他地方的很多学校办学宗旨一般都说“造福桑梓”,就是培养造福家乡的人。但芦台完全小学不是这样,校歌歌词中写到的它的办校宗旨是“造福异乡”——不仅为家乡培养有用人才,更瞩目于为更多的人服务,体现了学校创立者的博大胸怀。
芦台镇小学堂的创办者王照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
1897年,王照创建学校后不久就回到北京,参与“戊戌变法”。梁启超称赞他“开人所不敢开之口”,就连光绪皇帝也称赞他“不畏强暴,勇猛可嘉”。变法失败后,王照东渡日本,退出政界,致力于语音研究。
1900年,王照从日本潜行归国,在天津“南开校父”严修家首创“官话字母(注音字母)”。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筹建“读音统一会”,王照被选为副议长,很快继任议长。1918年,教育部公布了39个“注音字母”,王照为之呕心沥血的事业,总算有了一个完好的结局。在大陆,这套一直用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而在中国台湾地区和海外的部分华人中,“注音字母”至今仍在使用。
王照很受胡适推崇,1931年,王照著作《小航文存》出版,胡适作序引用了王照《贤者之责》一文结尾的八个字“朋友,朋友,说真的吧!”这八个字是王照对中国人应具备的精神的强烈呼唤,也是其一生求真务实精神的真实写照。
(王保胜/《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 崔光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