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东汉的宦官参政
2020-04-11 09:00:00 发布来源:今参考推荐
宦官登上东汉的政治舞台,并且发挥作用,与太后临朝有关。女主执政,不能与士人相接,必须通过宦官沟通内外。宦官参政,正和汉顺帝即位密不可分。他们如何立功而成为“顺帝功臣”,乃是探索宦官参政的最初线索。
汉顺帝的即位。汉顺帝刘保的即位之路颇不顺利。刘保是汉安帝所立太子,因为对父亲的乳母等人干政不满,被群小构陷而废为济阴王。不及一年,汉安帝驾崩,皇后阎氏临朝,立汉章帝曾孙北乡侯刘懿为皇帝。无奈这个小皇帝在位刚过半年就驾崩了,阎后又与诸外戚谋立其他诸侯王子。无论是北乡侯也好,其他诸侯王子也罢,毕竟都不是汉安帝的嫡子,他们都不如被废黜的刘保血统纯正。
皇位空虚,外戚干政,怎么看都是政治上的危机时刻,正需要有人站出来为汉朝登高一呼——孙程站出来了,尽管他只是个宦官。
北乡侯病笃时,孙程私下联系刘保的谒者长兴渠,陈说刘保应当即位的道理。得到长兴渠等人的支持后,孙程又联系诸多与刘保有旧的宦官。北乡侯薨时,孙程联络宦官十八人,斩杀内廷中太后阎氏的私人,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孙程等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因为这次活动就发生在宫省之内,是由内而外的一次大起事。宦官是宫省宿卫中最核心的力量,这支武装的向背,直接关系皇帝的安全。
因此大功,孙程等诸人均被封为侯,也就是前文说的《东观汉记》称他们为“顺帝功臣”的由来。孙程等人除拥立顺帝以外,几乎不曾过问政事。但是顺帝得宦官之助,也看到了宦官对皇位的影响,他开始信任宦官——东汉政治中宦官所占的权重日益增加了。
汉末中常侍。汉顺帝最宠幸的宦官是曹腾。曹腾在顺帝朝由小黄门迁中常侍。小黄门是低阶宦官,而中常侍秩比二千石,相当于朝堂上的高级官员,是皇帝身边宦官能担任的最高官职。《续汉书·百官志》载其职责是“掌侍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顾问应对给事”,也就是管理皇帝日常起居的职务。
曹腾在汉宫中服侍30余年,经历顺、冲、质、桓四位皇帝。据说他为人谨慎,未尝有过,而且能不计前嫌,进达名士,虞放、边韶、延固、张温、张奂、堂谿典等人全都是曹腾举荐的。不过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曹腾只不过是内宫中的官员,根本没机会与外官交结,他是如何了解不同人的情况,并向皇帝进言的呢?如果深究起来,其中自有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秘。
举荐大臣尚不能让曹腾知足,他还要干预皇帝的选立。
汉顺帝驾崩后,大将军梁冀辅政,先后立冲帝、质帝,二人均不克终。朝中大臣如李固等人的意见是拥立长君,属意年长有德的清河王刘蒜。梁冀正犹豫不定之际,曹腾等中常侍连夜游说梁冀,所谓“将军累世有椒房之亲,秉摄万机,宾客纵横,多有过差。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也”。
汉桓帝虽然得梁冀拥立而为天子,内心实则对梁冀非常忌惮。特别是梁冀骄横日甚,汉桓帝内心不平,与小黄门史唐衡谋划,联络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小黄门史左悺谋划诛除梁冀。当日汉桓帝啮单超臂出血为盟,以诸常侍之力收梁冀及其宗亲党羽。左悺、唐衡由此迁为中常侍,立功的五名中常侍同日封为诸侯,号为“五侯”。汉桓帝又封小黄门刘普等人为乡侯,自此权归宦官,朝政日乱。
单超病逝之后,其余四名中常侍日益骄横,民间编出谚语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他们不但竞起第宅、仆从竞路,还安排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
在地方上诸常侍的私人亲党如此跋扈,激起了士人和外戚的不满。他们在朝堂上挺身而出,与宦官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宦官、外戚、士人的斗争。汉桓帝信任的宦官有一名叫侯览者,他的兄长、亲属在地方上为非作歹。侯览故乡山阳郡的督邮张俭将他家乡的宅舍财产通通抄没。侯览反而借机诬妄张俭在结党乱国,建议汉桓帝抓捕、禁锢所谓党人,由此掀起了第一次的党锢之祸。
张俭亡命天涯,“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据说他所经历之处,“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可是这么多人为什么宁可牺牲性命也要保护张俭呢?他们要保的,不单单是张俭这个人,更是士大夫的清正意气,更是士人对社稷百姓的拳拳之心。当东汉朝廷向士大夫群体举起屠刀时,它斩断的实际是自己的根基。
曹节是汉桓帝后期信任的中常侍。桓帝驾崩时,曹节曾前往迎立汉灵帝即位,因此功劳,深受灵帝信赖。可朝政在曹节等人的干扰下更加混乱。此时,窦太后临朝,皇后父亲大将军窦武执政,与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集团,试图一改汉朝宦官参政导致的颓势。宦官、外戚、士人之间的斗争日趋尖锐,并由政治斗争转化为军事冲突。
陈蕃是东汉有名的士人。他10岁那一年,有父亲的朋友来他所处室作客,发现庭宇污秽,问他为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年少如此便有清世之志,为客所奇。后来汉桓帝时,陈蕃任太尉。宦官诬杀大臣,干乱朝政,陈蕃向皇帝斥责他们“妄相交构”,建议“斥黜佞邪”。引发宦官集团的不满,不过是因为陈蕃名气太大,尚不敢加害。汉桓帝也觉得陈蕃有些麻烦,将他免官。
不过桓帝驾崩时,窦太后临朝,又重新任命陈蕃为太傅,并赋予他录尚书事的权力。至此陈蕃与大将军窦武掌握了汉朝廷的最高权力,他们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引得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后汉书·窦武传》说“天下雄俊,知其风旨,莫不延颈企踵,思奋其智力”,意思就更为直白了。
陈蕃、窦武计划铲除宦官,无奈窦太后犹豫不决,导致机谋泄露。曹节等人听说谋杀宦官的消息,胁迫汉灵帝为质,发动宿卫兵力劫持太后、关闭宫门,与窦武和陈蕃对抗。
窦武毕竟是将军,得知宦官矫诏来捉拿自己,驰马入步兵校尉营,以此为基础召会北军五校将士数千人集合,宣布宦官造反,尽力捕杀者封侯。宦官与外戚、士人的矛盾,以军事政变的形式达到了顶点。
窦武所统将士与宦官控制的宫廷宿卫军交汇于宫城之外。宦官对北军五校一直颇有威望,阵前一番对峙喝骂,五校之士气势尽泄,逐渐投降散尽。窦武被围自杀,陈蕃也被宦官害死。
陈蕃、窦武与宦官集团的军事冲突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标志着东汉的士人和外戚集团开始了某种程度的联合。士人不再期待于皇权能够给他们公道,他们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谋求正义,建立起澄清的政治新秩序。东汉的政治,进入了一个混乱的阶段。
范晔在《后汉书·宦者列传》对比西汉、东汉的灭亡指出,“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他将宦官参政,看作东汉灭亡的最主要原因。宦官虽然生理上有残缺,但在政治上很得意。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将自身的荣宠富贵,建筑在对整个国家百姓的剥削与榨取之上。
宦官的祸国举动,与外戚的干政一道,对汉政权最大的伤害是打击了士大夫的信心。当此汉之纲纪大乱之际,虽然仍有李固、陈蕃之流愿意挺身而出,但更多的士人,也愈加丧失了为汉奉献的意气。而后随着黄巾大起义的到来,士大夫的分化愈加明显,东汉的统治也由此风雨飘摇。
(曲柄睿/《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 李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