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两会”召开时间的幕后故事
2020-06-19 10:01:00 发布来源:《今参考》推荐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两会”推迟召开。但其实,历史上的全国“两会”也曾在5月召开过。那么,全国“两会”是从什么时候起固定在3月举行?
1952年:提议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1952年12月24日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扩大会议,议题是就中国共产党提议定期召开全国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交换意见。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各种基本的政治社会改革工作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暂没有立即实行的条件。经过3年的恢复发展,我国马上就要进入经济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议,为适应这一新时期的国家任务,应定期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提议得到委员们的一致赞同。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很快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会议,通过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1954年:首次人代会开在中南海怀仁堂
北京市的基层选举工作从1953年6月就开始了,到1954年3月底全部结束。当年8月17日,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开幕。在这次会议上,选举了北京市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代表。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54年9月3日,中央选举委员会所作报告显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已全部完成,全国共选出人大代表1226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3次会议决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定于1954年9月15日召开。
临近大会召开的日子,首都呈现出喜气洋洋的景象。1954年9月15日,全国瞩目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终于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了。此次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9年:“两会”概念应运而生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召开,但当年12月才召开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两个大会相隔了3个月。
直到1959年,全国“两会”才真正同步。当年4月1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政协礼堂开幕。4月18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
从此全国“两会”概念应运而生,一般政协会议比人民代表大会提前1到2天开幕。比如1960年的全国“两会”就分别是于3月29日和3月30日开幕的。这一年,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址从中南海怀仁堂改为了人民大会堂。
“两会”会期基本同步可降低会务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成本。而政协会议早于人大会议一两天召开,便于在决策前充分协商。
1985年:3月开“两会”自此成惯例
1985年起“两会”才开始固定到3月召开。此前,从年初到年中,到年末,历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时间都不同,例如1959年是在4月召开,1960年和1962年是在3月开幕,1979年是在6月召开,1980年是在8月底开幕,1982年是在11月底开幕,1984年是在5月份。
为何“两会”后来逐渐固定在3月召开?其实,这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全国人大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批准工作报告和预算。每年一季度的预算支出较多,全国人大批准预算不能太迟;财政年度以自然年度计算,如果全国人大开会太早,相关数据统计不上来,只能依据之前的情况制定预算,会不准确。3月举行会议,可以给统计和总结留出时间。另外,农历春节一般会在1月到2月,选在3月可以避免与春节相重叠。
1995年:“两会”开幕有了固定日期
1995年开始,全国“两会”开幕日期才逐渐固定为每年3月3日、3月5日。会期也逐渐固定,有选举时会议一般为期两周,平时一般在10到12天左右。
北京服务全国“两会”的经验逐渐丰富,各项服务工作越来越细致和科学。1994年,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利用微波干线、国内通信卫星为中央和地方电视台传送“两会”专题节目269小时,通过国际卫星向13个国家和地区传送电视节目74小时。
(侯莎莎/《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 王玉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