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为人民服务”怎样传遍大江南北

2020-06-20 10:01:00 发布来源:​《今参考》推荐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今天,重温《为人民服务》,梳理这一名篇的由来,既可感受毛泽东同志的为民情怀与那段峥嵘岁月,又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更好地领悟初心与使命。

为工农服务

1939年2月,毛泽东同志就《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谈了自己的意思,第一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

同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中,论述了知识分子应该“为工农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他指出:“只要是愿意抗日的比较忠实的比较能吃苦耐劳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多方吸收,加以教育,使他们在战争中在工作中去磨炼,使他们为军队、为政府、为群众服务,并按照具体情况将具备了入党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吸收入党。”

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系统论述文艺应该“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去服务”的问题。他提出,作家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为人民利益而工作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的集会上发表演讲,提出“彻底为人民利益而工作”这一重要命题,并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融入共产党人的生死观,最高意义就在于无私、忘我地为人民服务。

二是要正确对待批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三是要搞好团结。“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次演讲的主要内容以新闻稿形式,发表在1944年9月21日的《解放日报》上。

此后,毛泽东同志还在不同场合多次题写“为人民服务”。

1944年7月,邹韬奋在上海病逝。11月15日,毛泽东同志为其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随着中国革命向前推进,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4年10月4日,他到清凉山中央印刷厂礼堂看望《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人员时发表讲话,指出“为人民服务,不能是半心半意,不能是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

经过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准备,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其作为党的宗旨。

随后,他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同时,精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要做到的“三个一”,即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修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时,毛泽东同志将在悼念张思德集会上的演讲作了语言文字上的修改,并命名为《为人民服务》收入其中。

从此,“我们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这个团体,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的”这一论断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处理军民关系、党群关系的重要原则。

1966年3月,人民出版社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全国掀起了学习“老三篇”的热潮。

今天,时代在变,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陈麟辉/《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 王玉霞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