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徐华清与北洋军医学堂
2020-07-22 10:10:00 发布来源:今参考推荐
徐华清被誉为“中国军医之父”,是中国第一座陆军军医学校——北洋军医学堂创始人。
徐华清,字静澜,广东五华人。其父徐良宽,因生计赴香港打石,久无音信,徐华清不得不跟着继母沿村乞讨度日。十二岁那年,他历经千辛万苦到香港找到父亲,即留在父亲身边一同打石。在建筑一座教堂时,督工的牧师发现徐华清相貌堂堂,颇具聪明才智,遂推荐他到香港皇仁书院上学。后来,他考入香港大学医科深造。辗转赴美,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赴德习学医,1888年,成为中国第一位留德医学博士,于1889年学成返国,在京津悬壶济世,结识不少上层人物。慈禧太后患疾,经御医久治不愈,他经李鸿章保奏,进宫诊治,太后迅速痊愈,重赏并敕封一品花翎顶戴。他由此总理医政,开始了仕途生涯。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徐华清奉袁世凯之命创办北洋军医学堂。该校以培养军医为办学宗旨,校址初设在天津南斜街原浙江会馆,首次招收学生四十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学堂改属陆军部军医司,改名为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分医学、药剂两科,两科均包含预备科和正科,医学四年期满,加预备科一年,共五年毕业;药科三年期满,加预备科一年,共四年毕业。该学堂的药科开中国药学教育的先河。同年12月,迁入河北黄纬路新校址。新校舍为欧式建筑,能收容学生二百人。当时有学生150余名,分为三个班。该校由徐华清任总办(即校长),聘日本驻军医院院长正平贺次郎为总教习。
徐华清十分关心百姓疾苦。清朝末年,国内缺医少药,霍乱、天花、疟疾、狂犬病等病横行。1906年5月19日,北洋军医学堂附设的北洋防疫医院,在天津东门外南斜街大丰巷正式开业,这是一所制造和注射牛痘、狂犬病疫苗,同时兼治各种时疫的医院,可谓中国开办时间最早的运用现代医疗技术治疗传染病的专业医院。
1910年,东北发生严重鼠疫,徐华清派副总办伍连德参加防治。1911年11月3日,白毓昆等人发起创建天津红十字会,徐华清任会长,后任中国红十字总会理事长。世界红十字总会为表彰他的功绩,赠白金指挥刀一柄。
民国建立后,徐华清辞学校总办职,李学瀛继任校长。1914年,全绍清继任校长。1917年绥远发生鼠疫,全绍清校长同教员、学生前往防治。1918年北京东城新建校舍落成,学校迁往北京。
徐华清于1924年6月24日因脑溢血逝于天津寓所。北洋军医学堂奠定了我国军医学校的基础,徐华清为我国军医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不愧为“中国军医之父”。
(张绍祖/《今晚报》)
责任编辑: 李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