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糖尿病百年治疗史,简直是一部大戏
2020-11-14 10:01:00 发布来源:今参考推荐
历史上对于这种疾病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古代人发现患者的尿是甜的,招来苍蝇蚂
蚁,称之为“尿甜”病。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糖尿病”。
一百年前,糖尿病还是一种绝症,跟现在的肿瘤一样可怕,人们对它束手无策,只能用残忍又无用的饥
饿疗法。一百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和发明了一系列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我们已不再谈“糖”色变。
胰岛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发现
1889年,两位俄国科学家用切除了胰腺的小狗做实验,实验狗招苍蝇被宿管阿姨投诉了,由此他们意外发现了胰腺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1901年,美国医生区分了分泌胰岛素的是胰腺中的胰岛部分。
1921年,加拿大班廷医生和他的助手贝斯特用近100条狗和一个暑假,经历无数次失败的实验,终于发
现并提取出有活性的胰岛素。在麦克莱德教授等科学家的合作攻关下,1922年,胰岛素首次应用于糖尿
病患者的治疗取得成功;1923年,礼来公司的胰岛素(商品名:Insulin)上市;同年,诺贝尔医学和生
理学奖授予胰岛素的发现者班廷和麦克莱德等人。为了纪念班廷的贡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
盟在1991年将班廷的生日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
之后,胰岛素药物经历了不断改进,提高了安全性和使用便利性。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重组DNA技术
药物——人源胰岛素诞生。医药公司又开发出作用时间长达12-24小时的长效胰岛素,以及智能给药的
胰岛素泵。代表药物有: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
1965年,我国科学家用单个氨基酸为原料,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全合成含51个氨基酸的人工结晶牛胰岛
素,并证明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与天然的完全等效,被世界所瞩目。
但是,科学家后来发现,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不是万能的!它只对胰岛素不能正常分泌的Ⅰ型糖尿病很有
效,而Ⅰ型糖尿病只占糖尿病患者的约10%,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约90%的糖尿病患者受到Ⅱ型糖尿病
的困扰。患者还在正常分泌胰岛素,但负责接收和释放葡萄糖的外周组织,肌肉、脂肪和肝脏细胞却出
问题了,失去了对胰岛素的响应。于是,各类对抗Ⅱ型糖尿病的明星药物一代又一代先后登场。
二甲双胍——有毒牧草引发的伟大发明
二甲双胍诞生于1929年,与胰岛素的发现几乎是同时代的,命运却完全不同。
二甲双胍源于山羊豆,山羊豆早期被当成牧草种植,后发现会引起山羊的低血糖。科学家发现从中提取
出的山羊豆碱有降糖作用,化学家进行了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合成了一系列胍类衍生物,包括“二甲双
胍”这个小弟弟。二甲双胍通过作用于肝脏、肌肉和脂肪,能显著减少肝脏生产葡萄糖,同时提高外周
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发挥降糖作用。
1957年,二甲双胍首次在临床上使用,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法国上市,但当时完全被胰岛素的光芒吞没
了,而且还受到同类产品苯乙双胍退市的不利影响,长期处于被冷落和误解的状态,直到1995年才在美
国得到了上市许可。
后来,二甲双胍却实现了“药生”的逆袭:二甲双胍在一项长达30年(1977开始)的糖尿病临床研究中被
首次证实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又因其价格低廉,反而历久弥新,成为治疗Ⅱ型糖
尿病的一线首选用药。
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兄弟连”
大哥“二甲双胍”诞生之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兄弟们一个接一个“诞生”,也诞生了不通过胰岛素
途径直接降低血糖的“堂兄弟们”。主要有作用于胰腺的磺酰脲类、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还有胰高
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作用于肠道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于
肾脏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2)抑制剂。它们各自有擅长的“武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患
者发挥作用。
现有药物降糖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做到控制糖尿病,但仍然无法治愈和逆转糖尿病。不过,大量新药和
新技术正在研究中,比如:开发作用于脑、肠道等新靶标的药物,开发长效或复方药物,实现个体化的
靶向治疗。利用干细胞技术、仿生胰岛移植和基因治疗技术恢复胰岛细胞的功能和再生,延缓糖尿病进
展或治愈糖尿病。采用药物+食疗的配合方案逆转糖尿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人类最终彻底治愈糖尿病不是梦!
(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官网)
责任编辑: 陈衍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