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马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大众日报记者 崔凯铭 张浩

2023-01-17 08: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马 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为共同富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也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述,理解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擘画“十四五”直至二〇三五年发展蓝图时,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同时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当前,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七十八点二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一万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万五千一百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指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国泰民安、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才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路子应当怎么走?我们正在进行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我们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着力破解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这个我国最大的发展实际出发,不断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发展新要求,推动社会建设事业向着社会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党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把人民放在首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内涵和形式随时代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首要之义,就是要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促进“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迎难而上,继续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着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塑造人人辛勤劳动皆可获得成功的环境与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享发展,健全共享发展机制。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发展阶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既为城市留下美好乡村,也要让乡村得到城市的美好生活。共同提升城乡人民生活品质,让城市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乡村,让乡村人民可以共享城市居民一样的均等、便利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在托幼、养老、家政、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启动面向乡村的专项行动计划。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共识和呼声。要更加深入地推进绿色发展,一方面,要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居环境,促进人民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转变。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发展格局之中,在保护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促进人民形成绿色自觉。另一方面,要做好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营造优美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低碳转型和民生需要,处理好发展同减排关系,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中承担着重要的载体功能。新发展阶段,要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精细化治理中,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为人民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社会发展环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作者:马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