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邓仲良:如何看待人口发展新常态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崔凯铭

2023-05-16 08: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党中央对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作出的最新重要判断,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人口转变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基础上,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构建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是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性特征,必须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2年全国人口总量为141175万人,比2021年年末减少8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60‰,中国人口开始由低速增长向负增长趋势转变。伴随人口增速放缓,人口年龄结构也在相应变化,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加快,2022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9%。老年人口不断增加,新增人口和劳动力人口减少,这些特征表明我国人口发展优势正在发生变化,使得劳动力人口面临工作和养老的双重压力。

但我国“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同时“人才红利”正在形成。从人口总量来看,现阶段我国人口规模和劳动力规模仍然巨大,2022年末我国人口规模仍然超过14亿人,16-59岁劳动力规模近8.7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62.0%,这表明我国人口规模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从人口质量看,我国劳动力素质稳步持续提高。就健康水平而言,根据《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国民身体素质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体质水平差距缩小。就受教育水平而言,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也显著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由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2020年的9.91年,2020年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5.13%;全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由2010年5550.4万人增长到2019年7839.8万人,2022年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571.6万人年。另外,人才发展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增强。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至2.44%。由此可见,我国人口正处于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发展阶段。

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现代化人力资源

人口问题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长期影响,特别是在超大规模人口的现实背景下,人口形势的变化对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具有深远影响。在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下,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有效保障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随着我国人口形势发生变化,生产要素相对优势也随之出现了变化,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以往依靠人口数量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再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人口素质也就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教育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关键。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同时职业教育体系也逐步完善,基本形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国民教育框架。2022年我国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9.7%、95.5%、91.6%、59.6%。将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人口高质量发展统筹来研究,体现了党中央将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放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准确把握前沿技术革新和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无论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还是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根本上依赖于高质量人才,人口高质量的内涵就是高人力资本。应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前谋划产业变革前沿领域的人才需求,推进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做优产业人才发展平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2022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7.93岁,较之2014年,老年人体质增幅明显。与此同时,老年高技能劳动力规模较大,其中不少人具有较高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2020年,60岁以上的大学专科、本科以上高学历人口占全国3岁以上人口比重为3.98%。为利用好大规模的高素质老年人力资本,应提前谋划人才退休制度改革,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同时,还应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核心更新知识体系,不断夯实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的基础知识,加大教育和培训投入,逐步提高劳动者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进而形成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技能基础,进一步助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高品质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将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有助于提升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有助于将人民需求的提升转化为经济增长发展动力。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需要增强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政策与其他经济社会政策的协调性和系统性,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创造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积累和人才创新作用的制度环境。

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为全国性的城乡统一、普惠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试点政策经验,同时以满足家庭养老需求为核心来发展养老产业,将老年消费需求转变为银发经济。儿童早期的成长经历对儿童长期技能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着人口质量及人力资本水平。目前除父母照料外,子女养育主要依靠祖辈隔代照料,托育和养老问题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应统筹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推动城市养老托育服务整体发展。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扩大普惠性养老托育服务供给,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家庭劳动参与率。为满足不同家庭多样性托育需求,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供给,提供多层次、多样性婴幼儿服务,统筹人口长期均衡增长和经济发展。

要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优化人口结构,维护人口安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在人口总量下降的客观现实条件下,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凸显了人力资源分布合理的重要性,这需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公共服务、人才制度等领域配套改革。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人口流动将愈加频发,流动人口家庭获得的常住地医疗、教育等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将对下一代劳动力素质产生长期积极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经济潜在增长率。因此,应在建立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可及性同步增长,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短板,探索建立城乡制度并轨和标准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全覆盖。

(作者:邓仲良,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