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崔凯铭

2023-05-30 08: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强大的力量。基层理论宣传工作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是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高度重视基层理论宣传工作,基层理论宣传逐渐走向深入,党的创新理论越来越深入人心。当前,基层理论宣传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内容创新后劲不足,缺乏亲和力;社会传播效果不佳,理论产品出现“短路”现象;基层队伍缺口较大等。破解基层理论宣传上述难题,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需要做好三个“转换”。

做好话语转换:以亲民“大众话”,推动理论“大众化”。理论宣传首先是一门“说”的艺术。理论从“彻底”到“说服人”,首先要解决话语转换的问题,处理好抽象与具体、大道理与小切口的关系,将理论的内容用群众的语言表达出来,彻底摆脱“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说教”的面孔,搭建起理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

多说“大白话”。做好理论宣传,必须要善于二次创作,用群众日常惯用的语言把深邃的理论讲清楚,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把深刻的道理说明白。要在宣传中融入“烟火气”,多采用具象化、口语化、故事化的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变成言之有物的“土话”、引人入胜的“新话”、耐人寻味的“真话”,直至成为百姓日用的“家常话”,让理论脱下“正装”,换上“便装”,真正地走近群众、走进生活。

多说“知己话”。要学会角色互换,设身处地考虑群众需要什么、关心什么、喜欢什么,找准宣传的切入点、把握宣传的节奏感,顺应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始终与群众保持在同一频道,找准“线头”、随情就势、因势利导,一步步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在“润物细无声”中将理论的力量沁入群众的心田。

多说“暖心话”。要学会相互共情,注意表达中的情感交流,在科学划分受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的思维特点,认真研究其接受规律与心理特征,将要宣传的理论知识和道理融入真情实感之中,以便于大众理解、接受并形成良性认知互动、产生情感共鸣,让广大群众不仅感到马克思主义可亲可近,而且可信可用。山东已连续举办10届的“中国梦•新时代”百姓宣讲大赛,之所以经久不衰,深受群众欢迎,就是因为从大赛中走出来的宣讲员能巧妙地捕捉身边的闪光点,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大众情感、共同追求,从而激发受众的代入感、同理心。

做好形式转换:以形式“活起来”,促进理论“火起来”。当下,广大群众文化素养日益提升、审美情趣日趋多元。理论宣传形式的选择,应以表达方式新颖、内容鲜活有趣、便于二次传播为导向,在丰富群众生活的同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而让党的创新理论抓人心、筑同心。

做好“理论+文艺”。“文艺搭台,理论唱戏”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基层理论宣传之一,深受基层群众欢迎。要开展理论主题的文艺创作策划,通过组织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戏剧展演等系列文艺活动,扶持各类文化单位和个人进行文艺理论作品创作。把理论融入体现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声乐、歌舞、山歌、快板等文艺作品当中,增强基层理论宣传教育的观赏性、趣味性。巧妙地从小切口切入,改编创作情景剧、小品、小戏等各类“接地气、有温度、有筋骨”的理论文艺作品,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得到提升。

做强“理论+融媒”。主动适应融媒体高速发展的趋势,积极拥抱各类新媒体传播技术,大力应用各类融媒体传播手段,坚持“理论当家”,构建优秀理论作品的报纸、电视、刊物、网站、客户端等多维一体的融媒体传播渠道,进行全媒全时、全域全网传播。强化应用创新,大力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变革,创造生产音视频、动图、H5等契合受众喜好,样态新颖的可看、可听、可感的创新型理论传播产品。发挥互动功能,设计如沉浸式场景、答题通关、在线PK等体验式活动,充分满足受众的互动和社交愿望。

做实“理论+基地”。线下基地是基层理论宣传的主阵地,有着网络空间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必须建强用好、持续巩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传统阵地的作用,举办好理论报告会、道德讲堂等线下活动,让理论宣传基地成为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支持基层单位做好“自选动作”,通过“小会”“茶歇”等简明轻快、富有特色的宣传方式,利用群众茶余饭后的休闲时间,把“理论宣传+政策服务”带到百姓身边,进一步打通理论宣传、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讲堂”和“马扎”完美结合,相互补充。

做好模式转换:以品牌“聚集”,形成力量“聚合”。理论宣传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发挥各个平台自身的独特优势,又要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理论工作的内容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传播渠道建设贯通起来,更好地发挥整体效能。

打造品牌,汇聚资源。理论宣传有队伍多、渠道多、受众多的特点,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呈现“各自为战”的状态,导致工作格局不大、声势不强。可以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探索打造一个资源聚合、便捷高效、党员干部群众易于接受的宣传品牌,以此聚合多方资源,建设新时代理论工作的“强阵地”。如,济南市精心打造“理响泉城”品牌,集聚全市优质理论资源,使之成为优质理论作品“丰产地”、理论专家人才“聚集地”、理论转化“试验田”,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和渗透力。

建设矩阵,上下联动。近年来,每逢重大主题,如“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宣讲,中央顶层设计,省市县镇村一体联动,分级开展,短时间内就会形成强大宣传声势,取得明显宣传效果。日常的理论宣传工作可以借鉴重大主题宣传的成功经验,以市级综合性理论品牌为统领,将地方特色理论品牌串联聚合,建设“品牌矩阵”,搭建统一工作平台。日常工作由各品牌各自开展,重要主题由市级品牌统一安排、联动开展,从而充分动员庞大的理论工作队伍,一方面能够及时把上级平台的理论产品通过各级各类平台推送到广大市民终端,另一方面及时把基层的鲜活事例、先进做法反馈到上级平台加以提炼推广,真正实现理论一贯到底、案例直通平台。

多方参与,壮大力量。当前,数字技术、新媒体形态日新月异,仅靠某一方的力量,很难做到紧跟潮流,始终抓住受众“眼球”。因此,基层理论宣传迫切需要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其熟悉市场变化、了解受众需求、运用最新技术等方面的长处,提供更加人性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从而实现理论宣传者与接收者的良性互动,形成最美“大合唱”。与此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加强对相关理论产品、服务内容的把关,始终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导向。

(作者:高源贵 惠铭生 殷宏鹏,单位: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日报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